骑手的远方

2020年11月,王计兵和他的诗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网友评论《赶时间的人》是“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诗歌”,媒体蜂拥而至,最多时,他一天内接受了3家电视台的采访。但写诗不挣钱,王计兵生活还是没有变化,至今,他依然每年五点半起床,骑上电瓶车,在风驰电掣中,从一站到下一站,从一单到下一单,一直送单到夜晚。送外卖的间隙,他还在写诗。生活依然很艰难,但王计兵有诗,带着他飞翔。他骑着电瓶车和诗,一天天在追赶时间。

骑手为什么要追赶时间?因为系统规定的送达时间在催促他。超时意味着罚款,甚至是停单。给出惩罚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骑手的管理者是平台。专业一点说,就是数字治理。这是一种正在发生的生产力剧变。在AI系统的驱动、调度下,这种剧变正在影响每一个人。外卖骑手,不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目前全国所有的外卖骑手加起来有超过一千万人。要是以活跃度来算的话,大致是有三百万左右。系统要完成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外卖骑手的管理,工作的关键除了优秀的算法,还有数据。平台在不停地收集数据。在室外,通过智能手机的GPS信号,可以跟踪骑手的轨迹。在室内,则通过商家的WIFI网络、室内定位基站来记录骑手的数据。包括运动状态、到达时间、取餐时长等等信息。在平台那里,每个移动的外卖骑手,是一套生产数据,而诗,是一种无用又无法计算的冗余信息――需要会员注册和收费的中华古诗词数据库,当然是有用数据,但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配送产业平台并不需要诗歌数据。在本质上诗不属于外卖骑手,或者说一个职业外卖骑手,不需要与外卖服务无关的诗歌。

可王计兵是个例外,他既是外卖骑手,又是作协成员,创作出近4000首诗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商业算法和文艺气质,这两种互不兼容的属性,肯定在他身上打过架。但好在,诗歌拜访时飞驰的速度,比电瓶车要快。在等红灯的间隙,在电梯升降之时,突然造访的诗句,让王计兵来得及用手机记下几个关键词,以便空闲下来后,再把词串成诗。他也留了一点点时间孤独,而不是满脑子只有单子,单子,单子。

AI系统下的生产力关系正在被重构,被时间追赶的人,肯定不只是配送产业工人,我们这些不同行业的打工人,也都在被时间的鞭子狠狠抽打。我们的奖惩,我们的评估,虽然场景不同,标准不同,但未来都将越来越依赖于AI系统给出的反馈,这是由生产力变革所引发的普遍的社会性问题。只要AI的浪潮不会停止,赶时间的人就要继续向前奔跑。因为平台的数据算法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永不满足,它们总在不断试探人力的极限。当我们的一切在线举动都被一一监控,这些记录全程和细节的数据都被系统录入,算法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更复杂细致的规则,同时对一个个人从业者加以优劣的评判,驱动和敦促劳动者配合算法系统。我们只要不离开系统,就必将成为系统的螺丝钉,用辛勤的劳动为平台添砖加瓦。

不过,在王计兵身上,我还是看到了人性的一丝喘息,从系统中轻灵地逃逸出去。作为困在系统中的外卖员,系统在不断最大化压缩配送时间,但王计兵还是能够在时间的碎片中持续地写作。每有灵感,他就记录下来,有时是几个词,有时是几句话。有时一天写几首,有时一周写一首。这些诞生于骑行路上的诗,为他筑起一块生活的隔板,隔开现实的沉重与文学的轻盈。“人生是立体的。”诗歌在告诉他。“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后来,他写下的句子是:“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

我琢磨这句诗的意味,也许诗人领悟到:生活的斜坡是平庸艰辛、业已习以为常的日常劳作,而诗歌是陡峭的悬崖的那一面,离地飞行,超越现实,极其危险却又十分迷人。诗歌是摇摆着的奇思怪想,用似是而非的隽语对自己的世界做另一种阐述。为了看到生命不断更新的可能,诗人从来不害怕迷途或坠落。在诗歌的高高的悬崖上,超现实主义的风在诗行中呼啸而过,揭开另一层生存界面。

想起在系列纪录片《宇宙》第五集《万物伊始》的结尾,画外音说到:“地球是漂流在永恒孤寂中一个渺小湛蓝的美丽星体,我们要看清它的真实面目。我们要将自身视为与它同行的骑手,与这颗美丽可爱的星球相伴于永恒寒冷空间中”。我很喜欢这段话,我们不过都是地球的骑手,人世的骑手。我们都有困惑的时候,我们都有梦想,我们的意识自由翱翔。在时间的飞驰中,我们出现在同一部宏大的宇宙史诗中。

既然同为地球的骑手,那么,我们都是彼此相似、息息相关的,不管在哪个行业,在哪个地区。骑手的马背上,泼洒着烈日熔岩,住着风,住着雨,也住着缰绳里的远方。我愿做那个好的骑手,怀里装着路,眼中有星光。无论怎样被时间催促,也先拴好草原的辽阔,再把马蹄下的尘世,一路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