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夏天最热烈的歌者。伴随着炎热,它把盛夏颂唱得沸腾而欢乐。天气越热,蝉鸣越响。
古语云:蝉始鸣,半夏生。夏至刚到,蝉就忍不住昭告天下:夏天来了,夏天来了……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蝉却不管,把这个消息说上一整个夏天。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总有一声蝉鸣,一马当先、先声夺人地领唱,一句三叠,高低分明,然后才会引来万声相竞,万句相和,若金声玉振,不绝于耳。
童年的夏天,是从一声蝉鸣开始的。斑驳的树影,柔软的熏风,还有清脆婉转的鸟叫声。时间总是过得很慢,抓住一只蝉,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
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
生而为蝉,所要经历的生命成长到蜕变的过程也是不易。
一只蝉从幼虫羽化而来,通常需要在地下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穿越过如此绵长而又痛苦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飞上高枝,寿命也只有一个夏天。
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蛰伏、破土、解脱。用一生换来短暂的高歌。它的歌唱,也许是无意义的,但它来过,就已足够。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庄子·秋水》有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蝉不过一秋,人不过一世。一秋虽短,可尽鸣其声;一世虽长,但难留吾名。
蝉的一生,大多时间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怀着满腔的热情歌尽生命悲欢,正可谓出淤泥而不染,虽活在尘世中,却不近世俗。
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因此,蝉往往被赋予隐士般孤傲、脱俗的高风逸韵。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蝉,通常称"知了",因与佛家用语中"禅"的音相同,而被寓意为 "知了":知是智慧,了是觉悟。
蝉的乐章,是鸣、嘶、哀,或是歌、噪、吟,蝉即禅,禅意人生。
参禅”与“听蝉”,几为一体,几为一事。
禅者,怀抱清幽,怀抱的禅静,胸中便了无一尘了。
人生如蝉,亦如禅。所有面向苦难的修行,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虫成蝉是身体的重生,人入禅是灵魂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