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这首富含哲理的山水诗,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有人说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宋人以诗说理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表现哲理,多见之于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中。宋人常在爬山涉水之中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将诗的理趣寓于山水之中。如曾巩的《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是诗人描写雨景的一首佳作。诗中所写的雨并非小雨,而是突如其来的大雨。

“雨过横塘水满堤”写大雨过后池塘水满,与堤岸持平的景象。诗人选取“横塘”这一地点作为大雨的背景,“水满堤”从侧面烘托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写雨从群山高处倾泻而下,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乱”写雨水四虐。这两句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写雨后之景,侧重描写了大雨带来的后果。前句写往日绚丽缤纷的桃花李花,经不住暴雨的袭击,已经零落殆尽。尾句写地上的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尽”和“惟”字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表现出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娇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旺盛的哲理,进而表达出诗人对青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的赞颂。

此诗借写日常所见的景物,蕴含理趣而又不失诗意,独具特色,耐人寻味。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