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No.100|东坡词 “南歌子·寓意”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仙材:据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此词注三云:“西王母日:‘刘彻好道,然形慢神秽,虽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材也。’故郭璞诗日:‘汉武非仙材。”(刘按,事详《汉武内传》,见《文选》卷二十一《游仙》诗并李善注。)

蓝桥何处觅云英:晚唐裴铏《传奇集·裴航》载,唐穆宗长庆年间,落第秀才裴航出游后回京途中,遇到仙女樊夫人,从她的赠诗中模糊地了解到另一仙女云英及“神仙窟”蓝桥。后经蓝桥释附近,巧遇云英,几经周折,终于与云英成婚。其后裴航也得道成仙。

译“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

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

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

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只在转瞬之间,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

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

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

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

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

这里写草,写沙,写路,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

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

“卯酒醒还困”,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以壮行色这一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却感到疲困的状态。

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

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

“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

“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

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

因为在词人想象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

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

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

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这是一首双调的词,前、后两段声律完全相同。

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

该词是苏轼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动的美感显示出与传统的婉约词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