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不亚于唐诗,诗的高峰处于三元时代,两个在唐一个在宋

对于宋诗,其被关注度往往不如宋词。唐诗宋词的说法,让很多人误以为宋诗不如宋词。其实宋诗的成就也非常高,只是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而被宋词遮住光辉而已。

陈衍(1856~1937)先生,就认为诗歌发展有三个高峰,即所谓的三元时代:唐朝的开元、元和,宋朝的元佑。这三个时代,都有伟大的诗人和作品。

开元(713年12月至741年12月),是唐玄宗(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的年号。

712年,唐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但是并没有平息太平公主的争权欲望,二人的矛盾反而愈演越烈。

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赐死太平公主,改年号为开元。唐玄宗励精图治,先后启用了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名相,大唐王朝逐步走入30多年的盛世。

这一时期出现了张九龄、李白、杜甫、王昌龄、高适、王维、孟浩然、岑参、王之涣、崔颢、贺知章等伟大的诗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擅长古体的李白,则有《蜀道难》、《行路难》等千古流传的名篇。

唐诗经常被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代,盛唐指的是从开元元年到天宝十四年(713年——755年)。755年,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很多盛唐诗人的优秀作品,其实有不少作于安史之乱以后,例如诗圣杜甫。

陈衍先生所谓的开元时代,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盛唐时代。

陈衍先生说的中元,即元和时代,元和(806年 - 820年)是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的年号。这一时代虽然不能和唐玄宗的开元之治相比,但是也被称为元和中兴。

可惜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李纯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大唐王朝又失去了重新振起的机会。

贾岛有句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是自己送弟弟时,作的这首五律的颈联联,《送无可上人》:

这个其实,白居易和元稹二人惺惺相惜,经常互通书信,次韵作诗。例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次韵,指诗人酬答别人作诗,采用原诗的韵脚,且位置不变。 100韵的五言排律,有200句1000字,元稹用了同的100个韵脚酬答白居易。二人经常的次韵作诗,引发了诗人次韵唱和的潮流。

长篇的古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作于元和时期。

北宋徽宗时代,端礼门外立了一块碑,被称为元祐党人碑。上面刻了三百零九个名字,刻上党人碑的这些官员,要么关押,要么被贬放远地,其中还有不少已经去世的人,这些人的作品一律焚毁。

被刻上名字的这些人有司马光、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 耒........

可以看出,苏轼兄弟以及他的门人被一网打尽。

元祐(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这个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D重新执政,反对新法的苏轼兄弟得到了重用。

宋朝有一个著名的诗派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祖是唐朝的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与义和陈师道。其中黄庭坚、陈师道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这一时期,七绝的名作,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元祐元年(1086年),新法皆废,失意的王安石病逝于金陵钟山。五言绝句录入一首他的《咏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黄庭坚作诗,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其代表作有七律《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秦观填词,与苏轼并称为苏秦。秦观当然也是一位作诗的高手,黄庭坚曾经赞扬其作诗快:对客挥毫秦少游。录入一首秦观酬答米芾的五律《次韵答米元章》:

雌蜺,典出《梁书·王筠传》。王筠把雌蜺的“蜺”读作仄声,成为古人懂声律的一个典故。

陈衍把诗歌的三个高峰期成为三元,即开元为代表的盛唐时代,元和为代表的中唐时代,元佑为代表的北宋苏轼时代。

从代表诗人中可以看出,盛唐有李杜、中唐有元白、元佑有苏黄,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诗歌的代表人物。看上去,似乎是因为有伟大的人物而划分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