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No.105|东坡词 “如梦令·题淮山楼”

淮山楼:在泗州治所临淮(其故城在今江苏汴洪东南,盱眙对岸,清康熙年间被洪水淹没,陷入洪泽湖),即旧有的都梁台。

清淮:清澈的淮河水。淮河为古代四渎之一,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入安徽,注入洪泽湖,下游自淮阴县与大运河会合。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由河南的旧郑州、开封至商邱县治南,改东南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荒废,只有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松江:即吴淞江。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会合,再北上出吴淞口入海。

译“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

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

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

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

“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

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

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

“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

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

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

“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

“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

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

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

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

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

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