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词苍凉沉郁,寄慨遥深,有人给出了“此词豪放,何减稼轩!”评价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便是崔与之的一首词作——《水调歌头·题剑阁》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1219—1222年,崔与之,南宋广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戍守边疆,骑马立于剑门关上。在群山中尽目远眺看不到边,正北的方向是长安城。百年来,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边境的战事依旧严峻,无数军民在战火中罹难,金人统治时间长了,干的坏事多了必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我亲手写好要求常驻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面对着昏黄的青灯,双手挠着苍老的白发,夜晚的沙漏即将流尽,英雄年迈却功业未成,不妨归隐山林。蒲涧的景色优美,白云山间,泉清水甜,梅岭青梅阴阴,都怪我负却旧约。但在烽烟尚存,逆胡未平的时刻,我的梦魂难以回到家园。

《水调歌头·题剑阁》是南宋文人崔与之的作品,作者在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此词开篇一句气势就极为雄壮:“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词人立马剑阁,镇守蜀中,所望的却是“直北是长安”。自古北望长安皆愁目,何况南宋时长安早已沦陷敌手,更添忧愁悲愤。

紧接着“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概括了自北方沦陷后中原百姓百年悲惨遭遇,战乱频仍,水深火热。而依据“天道久应还”笔锋一转,言苦难将尽。这是词人对荡平胡虏收复河山的期望和自信。收尾处“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表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壮怀激烈。

下阕过片氛围却转为惆怅慨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青灯残漏下,白发搔首,叹自己老骥伏枥“勋业未就”,却被闲置蜀中,壮志难酬。“梅岭绿荫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两句笔锋又是一转,描写家乡风光,怪自己昔日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旧盟”落空。读来看似闲适之语,实则从反面反映出词人的拳拳报国之心。而结尾则表明旧盟落空的原因:“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烽火未平怎能归去!字里行间尽是报国之心,令人回味不尽。

此词风格苍凉沉郁,豪放处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且寄寓深远,将词人内心深处忧国忧民、壮志热血和悲愤不平表达地含蓄而淋漓,可谓直追辛弃疾陆游。后世词坛称赞曰:“此词豪迈,何减稼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词牌,属于长调。上阕中词人立马于剑门关北望,触景生情,报国情怀见于虚实结合的词句中。

B.“乱山”,景中有情:词人在北望之际看到的群山不堪入目就是因心绪颇不宁静,但词人还是坚信上天会把边疆战死者的尸体还给他们的家人。

C.在上阕的起承转合之中,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词人愿为国家守住疆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D.此词苍凉沉郁,寄慨遥深,感情和风格与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作相似,有人给出了“此词豪放,何减稼轩!”这样很高的评价。

2. 请结合下阕的“妨”与“怪”来概括词中作者的形象。

妨,何妨、不妨,是说自己年事已高,尚未建功立业,不妨退隐闲居。这里要反其义而理解,是说自己于国家心有愧疚。

怪,责怪,是说自己喜爱的家乡的梅岭一草一木,似乎在责怪自己如今也没有践行旧日相会的誓约,暗中流露出思乡之情。

由此二字可以看出,词人是南宋一位久在成都戍守国土、思乡情浓、盼望国家统一、难舍爱国之志的词人(官员)。(形象格式不具备,只给1分,概括抓住思乡、爱国即可)

1.(1)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人生易老的感叹;壮志未酬的慨叹;归愿难遂的伤痛。

2.拟人。借写青梅、流泉责怪自己背约,既委婉表达思家而不能归的复杂心情,烘托殷切的报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