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本科生毕业论文那些事 青悦读



又到毕业季,毕业论文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觉得,现在的毕业论文充斥着“假冒伪劣”,本科生写论文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助长论文抄袭、论文工厂泛滥,不如取消。新近的调查则显示:78.1%的受访者直言“赶制论文”的现象多;56.4%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毕业论文选题概念模糊,研究目的不清。引发众多吐槽和问题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究竟何去何从?



“赶工抄袭应付差事?”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益派咨询,对20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8.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大学生临近毕业“赶制论文”的现象多,50.7%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不能体现出论文存在的价值了。60.8%的受访者建议针对毕业论文实行“弹性学制”,将集中在学业末期的论文设计流程拉伸至整个学习期。


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56.4%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毕业论文选题概念模糊,研究目的不清,54.0%的受访者认为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49.6%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题目雷同,没有新意的问题,40.5%的受访者认为选题会过大,无法操作,32.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盲目追赶热点,研究缺乏价值,32.0%的受访者认为选题过小,不利于展开讨论。


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实践意义(57.3%)、创新之处(45.6%)和学术意义(42.8%)。


本科毕业论文,你怎么看?


部分网友也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关于毕业论文的回忆与看法——


@暖小皖:毕业那会儿,不少同学压根没把论文当回事,去网上搜索资料东拼西凑就完成了,但也有同学很认真地查找资料和思考,甚至调查实践,一字一句地完成。我时常在电子邮箱中收到花钱就可以发表论文的广告,也有同学为参评一些奖项,花钱买论文,最后真的就获奖了。论文,是一项很好的考评制度,但鉴于当前的毕业论文考核与发表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现象,论文考核与发表必须要严格起来,为那些认真撰写论文的同学创造一种客观公正的学术环境。


@赢博:我不喜欢写论文,过于正式的文章总是难以下笔,但我还是很怀念当初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全文一万五千余字,都是自己进行实地调查和思考的结果,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指导老师和答辩教授的认可和表扬。虽然和有的同学花极少时间拼凑完成相比,感觉很吃亏,但收获了很多。其实,写论文不一定跟能力强弱有多大关系,况且一篇论文也难以体现学术水平,但看重的是你对待论文写作的态度,考察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责任心,这种素质,在什么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


@音韵: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基本上是拼凑出来的,所以一提到写论文,就比较着急,半天憋不出几个字。加上长期养成的“拖延症”,等到要交的时候,就只能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来。论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与所花的时间成正比,一篇花一星期甚至更短时间写出来的论文,基本没什么质量。大部分毕业生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的,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就好。找工作、聚会之类的事情,让我们没耐心去阅读文献和查找资料,静不下心来写论文。但是,不管怎样,毕业论文算是我们对大学四年的一个交待,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还是要认真对待!


@宋潇:没有写过毕业论文,但见过太多的论文抄袭,并不是说如今的毕业论文太死板,而是论文似乎成了一种套路化的东西。事实上,毕业论文应该体现的是毕业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独到的观察角度,而不是循着条条框框生搬硬套。虽然这样的论文写起来相对容易,但缺少了独有的思考,无异于一堆正确的废话。这样的论文,和初高中应试作文没有区别。所以,论文应该倡导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


本科生该不该写论文?

写“paper”是美国等西方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往往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就会要求你写一篇“paper”,写你的认知看法观点等等,是考察你综合运用你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组织表达你观点的重要手段。这种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学文、学理,还是学工,都会有此要求。


英美教育体系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论文”要求。大约分为这几类:专业综合性课程——顶峰课程(Capstone)的论文, 有点类似我们的毕业设计;thesis,学术硕士论文,在学术上是有一定要求的;qualified research paper,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强调实践性,对原创性要求不高;dissertation,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原创性,也是在学术性上要求最高的。日常最多见的是term paper和course paper。前者往往要求写15~20页,是一个课程的期末“论文”,往往也会作为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的重要部分,其他course paper的篇幅则因课程和教师的要求而异,算入平时成绩。这类论文并不要求你都有独创甚至多高水平,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坚决不能有抄袭,否则“杀无赦”!


也就是说,汉语的“论文”一词,在英语里其实根据情况有很多词表述。在北美,最难的论文,大约就只有博士学位的论文了。一个博士从注册(即我们的考上)到拿到博士学位,会有40%左右的淘汰率,除了自动放弃的外,被淘汰的第一原因就是论文写不出来,无法完成。一般博士平均需要6年多时间,其中专门写论文的时间都是3年以上了,一个论文写五六年也是常有的,足可以看出论文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所以,中国青年网作者陈志文认为,写论文,应该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的训练。


借鉴还是抄袭?这不该是个问题

与学术腐败成为大众话题相比,近年来,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抄袭现象,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抄袭现象的普遍化,抄袭模式的隐蔽化,以及对抄袭行为的片面理解,是毕业论文抄袭问题的几大表现。


有学者认为,抄袭几乎在每一篇毕业论文中都存在,这当然是夸张之语。但是,对于特定学科、特定专业,因为抄袭的低成本化,抄袭的确成为普遍问题之一。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告称,将暂停与中国知网的合作,。几乎所有在中国大陆境内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部分硕博论文,其全文都被知网收录。相比国际上较为分散的论文数据库系统,中国知网堪称包罗万象的论文巨无霸。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形成了对知网的高度依赖。一篇毕业论文经常是如此制造出来的:通过知网下载大量同主题、近似主题的论文,再加以拼凑、整合,甚至不排除这样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后被“再利用”的可能。北大图书馆宣称不购买知网数据后,曾有学生调侃——或许这会让当年毕业生的论文写作遇到障碍,但也很有可能让当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准大大提高。


当前,各校针对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均建立了一系列反抄袭机制。最常见的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知网提供的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分析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因为知网囊括了绝大多数学术资源,这样的检测方法的确有合理之处,有力地避免了传统的通篇抄袭的现象。但是,计算机分析的重复率只是一个数字,无论是10%还是20%,它仅仅代表了抄袭可能性的变化而已。事实上,如果抄袭者通过修改词句表达,也可以让重复率低于5%,而认真引证的作者,却可能面临重复率偏高的尴尬。机器检验只能比较词句的差异,而无法检测出思想与精神的重复。更诡异的事实是:虽然知网的论文检测只面向机构用户,但是一些机构人员利用这个“特权”向学生出售检测报告,不少学生提前在淘宝上购买自己论文的检测报告,并根据具体重复的内容加以修改,就低成本地规避了学校正式检测可能会发现的问题。


抄袭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学生对论文抄袭形成了一种轻率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一篇论文的产生,大量的“借鉴”“引用”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这无形间提高了对“抄袭”这一行为的界定标准。本来,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表达,只要自己的思想不是原创的,而且有明确的来源,就可以认定为是抄袭。而现在,抄袭成为一种技术性的评判,而且对抄袭的认知也停留在文本层面,好像两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不一样就不是抄袭了。


扭转当前这种普遍的抄袭现象,首先要从扭转学生对抄袭的认知方法做起。一篇文章究竟是借鉴还是抄袭,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这需要学术界做好自上而下的引领,也需要学生愿意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视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对论文的重视,几乎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查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那么对毕业论文的敬畏程度将有机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王钟的)


为什么我们会怕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报作者黄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欧美、港澳台等地的高校大多秉持“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考进大学相对容易,但顺利毕业并不简单。比如,据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调查,美国4年制大学有53%的大学生6年才能毕业。过半数学生要延期毕业,这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是不可想象的。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正是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写毕业论文,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必须在入校后便着手寻找课题、博览群书、精研学术,进而养成了一种学术、科研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惯性。但是,我们的大学一般是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论文写作课,即使是读研、读博,囿于现实就业压力,不少同学恐怕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学术的耕耘,缺乏高强度而持久的学术训练,自然也就会对毕业论文写作感到棘手。


获得论文写作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科学的训练,而写论文所需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更不是仅靠大学几年就能习得的。高校学生不会写、不想写毕业论文,本质上是学术思维方式和能力匮乏的表现。回首中学时代,同学们读书、生活围绕的核心问题便是高考,而研究性学习、思维拓展训练等思维“启蒙”的学习却被老师、家长们视为“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高考试题的相对封闭性、答案唯一性等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创新精神。毕竟,创新的前提是否定既有权威答案,从而获得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尽管现在高考改革、中学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少形式创新、理念更新,但“走竞赛”、“特长班”、自主招生等模式,并不适用于多数学生,甚至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填鸭式教育、“唯分论”依然是主流,学生考上大学万事大吉,根本谈不上对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微信编辑:Donquixote

消息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