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第二天,我给班里的学生写了这样一封信——
作为班主任,我被隔离在家,最不放心的还是你们。开学至今,你们作为高一新生,囿于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咱们没有经历过盛大的开学典礼、军训、运动会、拓展训练等充满仪式感的集体活动。
没有这些集体活动,我们的校园生活缺少了润滑剂,我们心理成长的密码就难开启,我们就不太容易凝心聚力,让我们的班级成为诗意栖息的乐园,让我们的学校成为自信成长的港湾。
简短一个多月的相处,即便我们一起制定了班规,约定了班风,提出了班级建设目标,并力争打造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即便咱班有负责任的班干部和你们都比较认可的各科任教师,但我依然觉得,咱们班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强烈集体主义观念和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我从家长的反馈中得知,有些学生周末在家依然沉迷于网络。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关注新冠病例的流调信息。你可知道,流调的背后是千差万别的人间真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不是所有人都能含着金钥匙出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用蜜罐养着你。但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中的很多人,家庭并不富裕,家长还要承担着学费和陪读房房租,以及各种投入,即便个别同学家境殷实,就可以选择躺平,放弃奋斗了吗?在我看来,奋斗不光是取得幸福的手段,它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幸福的姿势。
如果说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是倾盆大雨,那么我班很多人都是“没有伞”的孩子。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找到属于自己的屋檐。这个世界并非有绝对的公平,但也特别公平,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没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其实不管你是不是孩子,不管你有没有雨伞,也不管它是下雨还是晴天,在应该努力的时候,全力以赴就对了。
今天醒来,放眼窗外,洋洋洒洒飘下满城的雪花。沉思间忽然听到一首美妙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不多时,目前做的一桌丰盛的早餐出现在餐桌。
讲真,9月开学以来,我很少在家吃早餐。班主任看早读需要早起,实在不忍心母亲更早起床。何况,开学第一天的起始课,我就当着学生的面,冒着被打脸的风险,立下了减肥的誓言。
有了更好的生活形象,才会有更好的职业形象。各科教师的职业形象又关乎学生的学科印象,当科任教师的“颜值”更高时,不仅学生的课堂感受更好,学生对该学科的印象也会变得更佳。
9月开学之后,高一重新接班,班里学生整体缺乏自信,体重超标的学生比较多。于是开学第一课,我便拿减肥立FLAG,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心理,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确定目标,树立自信。
从9月22日到11月1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减重22斤,借此告诉了学生如下三个有关减肥和学习相通的道理:
在减肥的过程中我发现,同样的减肥方式,效果因人而异,认清自己最关键。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就拿背书来说,有的人早上记忆力好,有的临睡过目不忘,有的通过诵读背书很慢,边读边写却效果奇佳……
一日三餐,清淡饮食,不喝饮料,不吃零食。我天天快走一万步,边走边听《红楼梦》。减肥其实很简单,管住嘴,迈开腿;减肥也很不简单,因为要持之以恒。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学习成了习惯,成功才成为必然。
我的减肥效果不错,是因为没有这样吃过,也没这样坚持运动过。学生学习何尝不是一样,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成功。
在幽闭的空间释放自由的灵魂
下午,母亲坐在阳台上,出神地望着夕阳;爱人窝在沙发里,哼唱着儿歌为女儿扎着麻花辫儿……一家人就这样坐着,感觉也很美好。
我去过很多地方,自知窗外的世界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终点;而窗内的家,才是筑建在心灵原野上最温暖的依靠。我想:人真的应该停下流浪的脚步,与家人闲坐,看灯火可亲。
这周,我主持的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微信群里举办了“品书观影”活动,我给老师们推荐的是2021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的短篇小说《囚笼》和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1.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社交圈是狭小的,但有书香为伴,灵魂飘香,宁静致远,一批批学生带着老师的心愿奔赴远方,替老师看遍世界万水千山。中小学生的生活虽然三点一线,他们的灵魂依然自由,因为他们梦想高远。(郑州市第一中学 王馨苑)
2.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经典台词“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我想说的是“只要灵魂自由,便无幽闭空间”。只要灵魂能够自由飞翔,就能够胸怀五岳,心骛八荒。(郑州市八十五中 陈露露)
最后我总结说:疫情中,被隔离在家中的,都能在各自的幽闭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该有的自由。
比如读书,如果说工作是为了实现身体自由,那么读书就是为了实现灵魂的自由,那些身居斗室仍然能够心怀天下的人,无一不是爱书如命的。再如写作,写作是灵魂的吟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
幽闭的空间亦可释放自由的灵魂,环境永远囚禁不了智慧的人类,面对疫情,我们总能在灾难中长出高贵的翅膀,自由飞翔……
这次隔离我能抽出大把的时间写日记,全是母亲大人的功劳。母亲听说我有正事要做,以往属于我的家务活,她全包了。母亲身体康健,爱好特别广泛。作为一个72岁高龄的农村老太,她原创抖音短视频作品将近300个,她最喜欢在抖音上唱豫剧,不失专业水准,因此,不少视频的点赞和评论都在百人次以上。
疫情隔离期间,母亲劳作之余,通常是手机不离手,不接打电话的时候,就玩抖音,不拍抖音的时候,常在抖音平台看大牌明星直播带货……
母亲虽然是农民,但不是文盲。妈妈当民办教师有一颗教育初心。17岁那年,母亲成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是每月3块多钱。妈妈说:农村人还是很质朴的,你对学生好,学生和家长都感激你。
在供子女读书方面,母亲的态度是“砸锅卖铁,在所不惜”。她没有自甘沦为一个农妇,家里再穷,她也没有间断过买书、读书。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我童年所有文学的给养,都拜母亲的藏书所赐。
今天,我开始在网上批阅学生的中考试卷。这是我被隔离后第一次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任务,特别高兴,也倍感珍惜。
昨天,我在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认真研读了几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所思所感和经验介绍,对劳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在我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是学生幼儿阶段劳动意识启蒙之缺失,小学阶段劳动习惯养成之不足,初中阶段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之匮乏,随之而来的就是高中阶段在劳动意识和技能方面种种问题。这甚至会导致一部分高中生住校后无法独自生活。
我每年从高一接班,都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培养每个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还要多次召开劳动主题班会谈劳动的价值、意义和劳动的美好。在我看来,脑力劳动是思维的体操,是智慧之泉不至于枯竭和道德不至于滑坡的法宝。对于居家隔离的我来说,劳动就是伟大的“消毒剂”。
批阅试卷到上午11:30,接下来午饭前的一个小时是我居家隔离计划中的亲子互动时间,项目昨晚就筹划好了——给暖气片排气以提升制暖效果。排气工作很简单,女儿也特别喜欢干,积极参与其中,虽多是帮倒忙,也能体验到劳动的美好。
作为老师要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之师生共同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深挖劳动的价值意蕴,发觉劳动的美育价值,劳以育美,动以怡情,甚至以劳动教育贯通链接德智体美,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最好打开方式。
早饭时间,爱人开始炫耀她“双十一”的辉煌战果。爱人是个十分理性的人,即便是“双十一”花了好几千元,也全都是精打细算,而非冲动消费。她认为自己略微不够理性的消费是:三年前的“双十一”忍不住买了一只大牌打折口红,用后感觉良好。心想,如果再配上同品牌的隔离霜会不会更棒呢?于是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购物车里,就有了该品牌的一大堆化妆品。
这种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深思。因为在我居家隔离的这几天,班里发生的几件事,似乎与此存在某种关联。
事件一:上周末,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我校按照上级通知要求,安排师生周六、周日正常在校学习,但当天晚上就有不少家长给我发短信请假。
学生请假的原因也能理解,比如回家换洗衣服、洗澡。但我始终没有批准任何一位学生请假,除疫情防控方面的考虑外,我还担心“从众效应”的发生。
当然,“从众效应”是把双刃剑,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接手一个新班,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如果工作做得细一点,学生出现问题立即予以纠正。时间一长,大家都跟随班上绝大多数同学一起养成了好习惯。
事件二:前几天我们班的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情绪低落,原因是有个别科任教师无意间会说我班学生在哪些方面不如另一个班。性格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会对号入座,感觉老师在说自己不行,从而受了打击,变得萎靡不振。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狄德罗效应”。意指人们拥有一个新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
在我看来,为人父母和做老师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是暂时落后的孩子或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越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发现其优点,多进行表扬。
事件三:我的微信公众号从未给学生和家长做过推荐,学生和家长也不知道我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但是,我的“老班隔离日记”经过大量粉丝的转发,尤其是“河南班主任”的连载,我的主持人身份再也“瞒”不住了。
前天一个班干部打电话给我说,让我隔离结束后,一定要在班里好好介绍一下“风帆名班主任工作室”。他说同学们要和我一起把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听到这话,我特别感动。
这让我想到了“IP效应”。所谓IP效应,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我没有理由将我的“风帆名班主任工作室”弃之不用,而是要和孩子们一道,和工作室成员一起,把它打造成亮丽的名片,甚至打造成超级的IP。
早餐原本我只吃鸡蛋,今天却在母亲新炸的西瓜黄豆酱和手工馒头面前投了降。酱是母亲手工制作后从老家带来的,我从小爱吃。
吃完早饭,我就钻进“书房”,书架的上两层全是儿子的书。有一套全新的数学奥赛小蓝本,儿子起初立志学竞赛,也顺利入选了学校的“数竞班”,然而开学不到一个月他就偃旗息鼓了,和班里的学霸比起来,他那花拳绣腿的功夫不堪一击,也就放弃了。
12点过后,我主持的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微信群逐渐热闹起来。大家就“如何答好‘双减’这道‘考题’”开始交流研讨。
我提的要求是不少于200字,不少老师都写成了千字以上的小论文。我将几位成员的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敬小娟:“双减”不仅老师要读懂,家长也要读懂。前段时间,“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意味着父母真要“持证上岗”了 。学校减作业,机构减培训,家长则需要增加更多的亲子时光,让孩子在家庭的慢教育、慢生活中茁壮成长。
郑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李新华:在“双减”背景下,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认知要切实改变。决不能被社会浮躁之风裹挟着走,我们思想上要从容,行动上要沉稳,还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让在功利中挣扎的学校教育回归优雅、从容与淡定。
最后,我陈述了自己对“双减”认识与思考:我对当下教育的最大感受就是快。尤其是起跑线上的竞争,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有了孩子,就像坐上了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似乎车票还不在自己手中,座位也不是固定的,稍有差池,就会被赶下车去。
西瓜和发酵好的黄豆融合,蜂蜜和烘烤干的桂花叠加,不用翻动,剩下的交给时间,到了时候自成美味;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遇上自己喜欢的书本,不用讲授,剩下的交给时间,到了时候自成学霸;一个平凡的老师遇见一间心仪的书房,不用催促,剩下的交给时间,到了时候自成“名家”。
也愿世界被我们待以温柔
早饭刚过,8点不到,我所在楼栋的保洁任阿姨就敲门问用不用倒垃圾。“隔离在家,一个好邻居、好物业,胜过10个好亲戚”。今天尽管是解封前的最后一天,我网购的矿泉水和蔬菜,等明天到小卖铺取,也放不坏,但是楼管主动帮我把矿泉水和蔬菜送到了楼上。
上午10点多,核酸检测人员登门,为我家里5口人每人做了核酸检测,依然不收费。社区领导知道今天的核酸检测只有上午采集完,明天才会结果,这样才不会耽误我们周一上班。为此,他们一早就安排工作人员上岗了,两组人分头行动,比前几天快了很多。
核酸检测刚结束,儿子在学校用公用电话打电话过来了,说他衣服脏了,手里没钱了,十分想家,但由于隔离政策,他只能继续在校。爱人联系了她的闺蜜雪芹。雪芹怕大宝一个人住在学校不安全,就把手机先借给儿子用,等我们解封了再还,她还给孩子准备了一身替换的衣服,一兜食品饮料,100元钱。这是我隔离之后第一次和儿子视频通话,我们两个聊了好久。
近日,清华贫困生的“树洞”文章刷屏,一位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受到过学校和爱心人士的资助,能挣钱之后他就开始资助其他贫困的人。一个网友留言称:“自己由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活成了一道光,他又用这道光去照亮别人。”概括得真好。
隔离期间,这个世界对我们温柔以待,我愿这个世界被我们待以温柔。
昨天连夜翻看了几次手机,始终没有查到当天的核酸检测结果。今天早上照旧6点多醒来,第一件事仍是翻手机,查看核酸检测结果,还是没有。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是13日做的检测,晚上出结果,明天办理解除隔离手续,今天肯定是出不去了。
因为今天下午,学校安排我返校值班,于是我赶紧给领导打电话请假。刚和学校领导请了假,社区居家隔离群忽然出现了最新通知:昨天的结果出来了,全部阴性,请相关居民带着封条,戴上口罩到社区办理解除隔离手续。
这个惊喜来得太突然了。要去办解除隔离相关手续,我竟一时手足无措:袜子翻了好久才找到,外套试了几件,总觉得每一件都和心情不相衬,想洗个澡,又觉得还是先办手续为好,出了门等电梯又发现兜里没有电动车钥匙,回去又一阵好找……
转念一想,什么都不用管、不用带、不用收拾,先一下子冲下楼……又磨磨蹭蹭地做和很多无意义的事情,耽误了很多时间。
我骑着满身灰尘的电动车,穿过小区依旧挺拔的杨树林,微风翻卷着斑斓的落叶,把大片蔚蓝还给天空,没有伤感,只有打着旋的思念。小区的广场上,年轻的妈妈用小车推着酣眠的宝宝,三五个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远处幼儿园旁边的滑梯竟然还有儿童在追逐打闹;通往小区东门的中轴线上有一排高低错落的喷泉,和以往的周日一样喷出伞状的水幕,喷泉下面的池水在欢快地流淌……
一转弯就到了社区门口,两分钟不到就拿到解除隔离通知单了,一出社区大门,就迫不及待地拍照发了朋友圈。
班主任回到学校,马上启动人生的快进键。不少家长知道了我返校的消息,开始打听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关心接下来班级的座位调换问题,更多的家长想让我跟孩子谈话,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18点进班,孩子们基本到齐,看到我进班,有的脸上是诧异,有的脸上是惊喜。我指挥学生恢复了因期中考试打乱了的教室的桌椅,彻底打扫了室内外的卫生,刚要讲一讲隔离期间的经历,接到了年级主任催促开班主任会的电话。周日班主任常规例会从19点开始,到20点结束……20:10进班看班,开了一个简短的班会,晚自习第二节,开始做期中考试题,备明天的语文课。21:40放学,回到家里22点多,洗了个澡23点,开始写最后一篇“老班隔离日记”。
明天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工作繁忙日记将不再继续。将所有的爱埋藏在心里,也是对所爱之人的成全——学校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安慰,社区、物业的用心服务,省中小学班主任研究中心的悉心指导,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热情鼓励,我主持的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支持……微信朋友圈转发、评论、点赞,有的“好友”甚至素未谋面,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温暖。
但愿岁月静好,疫情走开,但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隔离日记虽已终篇,但教育思考却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