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辍学到清华,她还做到了这三点!

清华大学的姜晓雪同学又火了。

在高中时,她曾因考试失利、家庭困难而辍学,重返校园后,她竟然考入了清华大学。

像前些日子那个因“树洞”刷屏的清华同学一样,享受助学金和社会帮助的姜晓雪,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时刻在想着回馈社会。

本科毕业后,她去西南山区支教一年,接下来再回到清华攻读硕士学位。

姜晓雪上大学之后的故事新闻中说得很详细,我不想多说,我只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她从辍学到逆袭清华的原因所在。

个人觉得,除了刻苦努力,她还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正确的选择。

合适的选择,让你事半功倍。

选择错了,可能再努力也难遂人愿。

姜晓雪在初中的成绩不错,考上了不错的高中,但到了高中,成绩却每况愈下。

后来,她也只是抱着混个高中或大专文凭的心理回到了学校。

但文理分班,让姜晓雪成绩“进步”明显,因为她擅长文科,没有了理科拉后腿,她其实是一个好学生。

这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初中以前,学生只要努力、多下功夫,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到了高中之后,理科知识更深、更难,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强一些,有些同学可能并不适合。

而文理分班则让姜晓雪轻装上阵,选择文科让她重新做回了好学生,也找回了自信。

除了个别天才型学生,其实大多数同学都是各有所长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良好的计划性和强大的执行力。

我们可以看看姜晓雪在高中时代的作息时间表,把每一个时间段都做了规划。

我们也可以再看看她在支教期间的时间表,同样是把每天做的事情都完整列出。

可见,做事有计划已经成了姜晓雪的习惯。

每个人都是每天24个小时,但有计划和没有计划,时间的利用率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考场上两个小时我们可以做完一套试卷,但在家里经常就完不成。

老师规定这周读完某本名著,到时候自己肯定能读完了,自己想读某本书,可能一直都没有付诸行动。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同学阅读理解比较差,他只是利用课间10分钟,很快就把成绩提上来了。

方法很简单,但真正能这样做的人,真的不多。

所有优秀的人,都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和强大的执行力,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把时间规划好,然后坚决执行,这是成功的法宝之一。

三是不懂就问的韧劲。

有问题不问别人,自己闭门造车,这是学习的大忌。

这样做效率非常低,而且还很可能挫伤自己的自信心。

课外从社会上找老师辅导,是要付费的,而学校的老师最了解你,最了解新学的知识,也最专业。

姜晓雪同学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她一有时间就向老师问问题,甚至哪个课间、向哪个老师问问题,她都提前做好了规划。

其实准备问题、进行提问和听取讲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和学习、归纳和总结的过程。

不要担心老师会拒绝你,绝大多数老师都喜欢上进的学生,都乐于解答学生的提问。

她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她懂得努力,会高效地学习。

这可能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值得借鉴的地方。

其实成绩好没有太多的秘密,像姜晓雪一样,找准自己的强项,然后做好计划,严格执行,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也许最终我们不一定能考上清华,但肯定能让自己有明显的进步。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