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不要动不动埋怨学生

【异史氏曰】我们都知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如何指导与帮助?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说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的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的反馈评价机制,这样才可以让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有进步,或者说有能够看得到。我的理解教师要成为一个批判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如果不学习相关的知识,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那么你如何去舍弃自己过去认定的那一套?我以为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各学段的“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都已经颁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麻烦在哪里?新教材没有跟上,一般而言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至少要隔个一两年,甚至要三年以后才可能印行。课标要求在这儿,这就有个如何用“老教材”落实“新课标”的问题摆在各位面前。无论各位愿意不愿意,这个问题就在那里,如果我们具备一点批判意识,就必须花心事去研究这个问题。

哈蒂说贯穿于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优先地位,并且以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为思考教学的根本。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保持对学习的优先地位,是否可以理解为教学必须以学习为中心,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我以为这从“教学”这个词的结构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学,作为动宾结构,就是要教学生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做教师的必须审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挥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自我审视,就难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也很难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强调的看得到的进步,不仅仅要关注是过程,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过程做得再好,没有结果也是白搭。所以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相当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哈蒂在充分研究学生的案例的基础上还要再做一本给教师的书。

我们的所谓研究往往是凭着经验,凭着热情,而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不重视数据分析。虽然张剑平老师在分享的时候专门对效应量做了了一个阐释,我想有些老师依然还是不理解到。简单来说,所谓的效应量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学生离学习目标学习结果的距离到底差多少。另一方面我们内心也是是明白的,这就是学生跟学生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跟学习目标或者说教学目标是有距离的。只不过我们是凭直觉判断的。教育研究光有直觉不行,还要重视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我接触的不少专家认为听课评课是不要关注数据的,也不主张用观察量表。而我认为如果评判要是公正公平的,就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基本标准,那就是张老师说好,凌老师可能说不好。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张老师有张老师的标准,凌老师有凌老师的标准。但是用了课堂观察量表,或者我们紧扣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估一个教师的教和他班上的学生的学的时候,那就相对客观了,因为有个标准在哪里。这就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跟陈述是不可以随便的,至少我跟各位朋友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千万不是从教师指导用书那边抄过来的,也不是从所谓名师的那个教案中复制粘贴过来的。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老师的,那个时候大家就强调要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我认为这“三个吃透”在今天依然不过时,这就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是用教材来教的,教学是面对具体的学生的。试问,如果教学目标就是抄来的,而不是自己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编制出来的,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吗?《可见的学习》在谈效应量的时候呈现了一张图:六大类影响因素的效应量。这张图告诉我们,教师的影响力是0.49,课程(也可以理解为教材,教材的背后是课程标准)是0.45,而教学是0.42, 学生个的人因素是0.40,家庭的影响是0.3,学校的影响只有0.23。这张图印证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量的论断。学生学得好不好,决定的因素在教师。每当我们谈及这个判断时,是会遭到许多老师的围攻的。因为这会让我们想到那句很不愿意听的“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广为流传的话。这句话有没有问题?这句话我也批判过,因为太绝对了。但是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对不同的学生你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是对学生的影响是起关键的作用的。我在好几个场合请老师们说说这张图的意思,基本说不到。所以,我还是要说,不要动不动埋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