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它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说是家庭和睦家人安康,有人说是工作生活顺心如意,还有人说开开心心无惧未来,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永远是少数。
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随即而来的就是不断占有。
表面上看起来是动力,前提是理智的调控和节制,不曾想无数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陈勤,17岁的时候便成为“高考状元”,最终被浙江大学录取,每个人都对他的未来进行着展望。
你以为他只有这一个标签?南加大硕士、思科员工等等,24岁时已经博士毕业,薪资更是高达154万,转念一想同时期的自己又在做什么?
从旁人的角度出发,这是再完美不过的人生赢家,可他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扰。
在其位谋其事,看似有着巨额薪资,其实也要承受着相同的压力,天骄之子最终选择了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了个人生命,这到底是为何?
得益于父母特别的教育方式,到了上学的年纪,陈勤总要比同龄孩子强那么一点,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家长骄傲,妥妥的一名“别人家孩子”。
父母怕他变成“书呆子”,为其报名了登山、徒步、滑雪等活动,为学霸之路“添砖加瓦”。
高中毕业后,陈勤以“福建高考状元”的名次被浙江大学录取,正式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
从正常人的角度出发,只要陈勤能够顺利毕业,他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但他并不止于现状,在大一的时候便创立了数学协会组织,所有事情全部都由他进行主导。
学业上必须稳扎稳打,陈勤决定读完本科后再前往美国深造,于2002年以“全额奖学金”保障为条件开启硕士生涯。
这里的课程安排比国内要紧张,他显得有些不适应,但独在异乡为异客,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克服语言等方面的诸多障碍。
国外博士一般都需要4-6年的时间,这还是本地生的条件下,陈勤面对的困难必然会很多;
另一方面陈勤的年龄耽搁不起,博士毕业后已经30岁,国内已经成家立业的年纪,他还在学习生涯中奔跑。
心里的那股执着劲儿由不了自己,他背着家人做出了读博的决定。
热爱才会促使个人前行,三年时间陈勤就拿下了博士学位,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更是因此获得了“天才少年”的称号。
优秀的人从不缺机会,众多企业均向陈勤抛出了“橄榄枝”,包括互联网行业巨头。
这里的薪资达到22万美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高达154万元,在国内基本上是不愁吃穿,更不会为以后的生活而发愁。
陈勤脑补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在这里,父母可以安享晚年。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那般残酷,行业的竞争让陈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别是采用最多的淘汰制,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行业的过客,唯一能做的只有逼迫自己不断前行。
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何况日子还这么有盼头,为什么不尝试努力向前?
陈勤顶着压力,思想神经高度紧绷,生怕沦为机制牺牲品,未曾想在2019年还是受到了被解雇的通知,很难想象他得知这个消息时的心情。
事业难免会有坎坷,以他的能力再谋好的工作,应该不算是什么难事儿,但陈勤无法接受。
对于自己而言,这份工作绝非薪资那么简单,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尊严,解雇书的出现压垮了陈勤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个礼拜后,陈勤从公司大楼上一跃而下,为自己的“天才之路”画上了句号。
物欲纵横的年代,陈勤一帆风顺来到了最巅峰,未曾想爬得越高对失败越是恐惧。一次看似再正常不过的“职场失利”,没想到成为自己全盘否定的“标签”,这是典型的内心价值观崩塌。
挫折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自己的状态。把挫折坎坷当做成功的垫脚石,适应挫折适应坎坷,适应困难知难而上,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愿磨炼后的你终会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