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1年!多校官宣,延长学制!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发布公告,拟将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学位的学制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无独有偶,今年7月,四川外国语大学也曾发布通知透露,从2023级开始,学校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

近几年,国内相当大一部分高校调整了专硕的培养年限。许多本来读2年就可以毕业的专业学位,现在大部分延长到了2.5年或3年,专硕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两年就可以毕业的快速提升学历的手段。

集美大学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专业信息》中明确,除学科教学(语文)(045103)外的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领域、全日制机械专硕(0855)、全日制交通运输专硕(0861)的培养学制更改为3年;全日制会计专硕培养学制更改为2.5年。苏州科技大学则将全日制金融硕士、教育硕士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

事实上,近年来,将专硕的学制调整为三年培养,在高校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也都参与其中。

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了专硕培养年限在2-3年,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调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明确了工程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

但仅有两年的培养年限,还要除去最少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仅剩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时间显得过于急促。延长学制,这是在现有培养体系下,两年的培养时间不能满足正常的培养过程,正常的一种学制调整。

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专硕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专硕和学硕的培养在定位上就有着极大的差别。

例如,某高校在描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就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等概念。并明确提出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事实上,从真实的培养过程来看,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学硕与专硕的区分不明显,专硕与学硕课程、学时、学分、导师和毕业要求等都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专硕与学硕接受同样的培养,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无不同。

甚至一些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对专硕和学硕都没有做出很好的区分。可以看到,在某高校建筑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专硕与学硕培养目标,学分要求,毕业是否要求公开发表论文等并无太大的区别。

仔细查看他们的课程代码、名称、学时、任课教师和学分等都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专硕与学硕可能会是同一个班上课,在同一个导师下接受指导,走同一套培养流程,只是最后毕业的时候学校发了两个不同的学位证。

如果把学硕看作是博士和科研人员的“预备役”,那么专硕,就是一个就业前的专业集训和岗前锻炼。学硕和专硕如此混乱的培养模式,背离了我们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初衷,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急需改革。

通知提到: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

同在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紧接着,教育部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要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2021年的5月13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将继续“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也就是说,近几年,高校专硕的培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而在今年6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曾介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这意味着,学硕授予人数从原先的65%降到了42%,专硕授予人数,已超过学硕。

一系列的动作和数据表明,发展专业学位,已经成为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趋势。对于高校而言,尽快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分别明确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已是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