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泉区,设施先进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以下简称民大附中呼市分校)刚刚揭牌;在新城区,改造重建的呼和浩特市十四中成为城市中心新的文化地标;在赛罕区,“十五年一贯制”的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为周边区域发展带来突出优势……
“要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城市。”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城市定位,令人充满期待,“宜学”城市建设,更是亮明了呼和浩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今年5月,呼和浩特市发布建设“宜学”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全面优化教育布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一个月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正式揭牌,中建三局作为建设单位,以高品质的建设成果,为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民大附中呼市分校是落实中央民族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于2020年5月31日开工建设。今年9月,全体师生即将整体搬迁,开启在新校区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在为期两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建三局项目团队克服疫情干扰、劳动力缺口大等困难,加班加点追赶目标,158天即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新校园里,六栋单体布局工整,深红色的主色调在夏日苍翠中尽显典雅活力。这座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将为全市提供3200余个学位,填补呼和浩特西南片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
这并不是中建三局与呼和浩特教育事业的首次牵手。2018年,中建三局承建的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破土动工,为期两年的建设中,中建三局争先创优,于2021年11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如今校园里已是朗朗书声。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的第十四中学,各项建设任务已接近尾声。一座恢弘典雅的综合教学楼,已矗立在市中心,成为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十四中项目施工场地相对狭小,还保留了原有的体育馆、综合楼两栋建筑,材料进场平面转换困难,降水后排水困难,同时周边小区众多,还面临着居民投诉噪音等问题……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中建三局团结各方力量克服困难,连续两个春节坚守建设一线就地过年,有序推进施工进程,建起一座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功能涵盖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食堂等,还新增了千人报告厅、风雨操场等场馆设施,为2400多名师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环境,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每一座学校都是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作为“中国建筑排头兵”,中建三局以“拓展幸福空间”为目标,切实回应了群众关切。
一份份施工方案清晰明确,一个个项目优质履约,在项目建设中,中建三局以“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的企业品格,肩负使用,充分彰显了央企的使命担当。
“在学校项目建设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永临结合、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线排布、工具式模块加固件、构造柱一体化施工等创新技术。”马泉说,采用精益建造的方法,在建设中可使设计、工艺、计划、质量互为融合,面向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续地减少和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质量。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建三局建设的3个学校项目已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结构奖、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等荣誉30余个,马泉荣获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建筑工地也迎来“抗疫”大考。项目坚持“先防疫,后生产”,实行封闭管理,地毯式开展行程轨迹排查,组织1000余名施工人员多次开展健康体检、全员核酸检测,建立起一人一档防疫档案,春节期间带头响应倡议就地过年,有效筑牢了建设一线安全生产防线。同时组建志愿者团队,为抗疫一线捐赠物资、开展防控志愿服务,和首府市民守望相助,并肩奋战。
今年3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中建三局有序推进项目复工复产,安排专车接农民工返岗,并迅速掀起施工生产热潮,最终确保了如期实现目标任务。
新学期即将开学,中建三局项目团队正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收尾工作,以实际行动保障民生工程优质履约,为呼和浩特教育事业“抱薪”,为高质量“宜学城市”建设“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