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此外,2021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5人,分别来自11个国家,韩国和瑞士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20人。
本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为860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971人,外籍院士总数为111人。
本轮增选,按学部统计。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入选12人,化学部入选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入选10人,地学部入选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入选10人,技术科学部入选13人。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入选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入选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入选8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入选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入选1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入选8人,农业学部入选10人,医药卫生学部入选11人,工程管理学部入选7人。
小编关注了一下两院近5届各学部新增院士人数情况,总体呈现上涨趋势。统计如下:
本轮增选共有54所高校有学者入选,根据工作单位对候选人进行统计(注:以第一单位进行统计,各高校附属医院候选人数纳入各高校候选人数统计),浙江大学以五人当选位列全国第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有4人当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这6所高校各有3人当选。南大两人。科大复旦各一人。延续颓势。
从各高校的表现来看,本次增选浙江大学一枝独秀,从上次的2人增加到5人,浙大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和发展上的努力可圈可点。已经67岁的浙江大学徐世烺教授,经历4轮“陪跑”,今年终于成功当选,可喜可贺!(PS:名单出来后,有人统计,今年入选院士中,80%以上都有过“陪跑”经历,足见不易。)
入选人数超过1人的高校以985高校为主,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两所211高校表现突出;同时,增选院士较多的高校,普遍位于首都圈和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入选3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2人的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值得称赞。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地理位置对高校的人才工作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另外三所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本次都没有学者入选,位于西北地区的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分别仅有1位学者入选。以至于部分高校在报道的时候,用上了“校友”字样。
不过,位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两所师范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各有1位学者入选,这或许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学科的重视的直观体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工程院入选的20位外籍院士中,有6位院士的工作单位显示为国内院校,这体现了我国高校对海外人才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
在这里,小编汇总了各高校的具体数据,如下:
“女科学家”一词的存在,充分说明,女性科研人员比例之少,女院士也不例外。
按性别统计,本次共有11位女院士入选,占总人数的7.38%。在2019年的上一次增选中,女性院士占比8.63%,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中提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按年龄统计的话,总的来说,这次新当选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约为58岁,主要集中在56-60岁区间,60岁及以下占比74.5%,其中年龄最小的45岁,年龄最大的为69岁。
再从两院情况来看看。84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75%。一批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坚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边远地区的杰出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65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院士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特别推荐评审机制,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有5人当选,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有3人当选。
据统计,今年新增的两院院士中,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院士最多。两校均有7位校友当选。
此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均有5位本科校友当选。值得注意的是,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的5位院士,都为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表现也很出色,分别有4位本科校友当选院士;山东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分别有3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