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是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还是给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抑或是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不,都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是育人,即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一定有优质的人品,甚至一些学生还可能“以怨报德”,让整个社会为之寒心。
为了便于食堂管理,部分高校食堂以饭卡消费为主,不支持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不过饭卡就餐措施虽然便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学生忘带饭卡,且没有同伴陪同,那么就可能面临吃不上饭的局面。
前不久,某高校一女生在打饭时,就出现了忘带饭卡的情况。当时正处于上课高峰期,时间比较紧急,没有多余的时间返回去取饭卡,女生很是焦急。食堂阿姨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就为女生破了一次例。
食堂阿姨用自己的员工卡给女生刷了饭,女生也加了食堂阿姨的微信,把钱转到了阿姨的微信之上。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应该伴随着一个温情的结尾,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等到第二天,该女生就上演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戏码。女生把阿姨举报了,原因是阿姨违规操作。食堂接到举报后,就给阿姨相应处分,并罚款了2万元。而女生作为举报人,获得了2000元的奖励。
事情一出,网友们大受震惊。甚至有人怀疑,女生是故意没带饭卡,只为让阿姨违规操作,进而让自己获得一笔奖金。这缜密的“恶毒”心思,真的让人感到可怕。
食堂阿姨违规了,这是毋庸置疑的。食堂阿姨是食堂的员工,其员工饭卡是单位提供的餐饮费用,用于员工的日常饮食。如果阿姨私自用员工饭卡给学生刷,进而变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堂的内部管理。但当学生忘记带饭卡时,食堂阿姨死守规矩不打饭,也会得到“不近人情”的评价。
女生忘带饭卡是自己的疏忽,虽不至于说是犯错,但也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当阿姨破例打饭之后,女生不仅不对阿姨的行为表示感谢,反而“反咬一口”,这种行为让人不齿。如果女生作为旁观者举报,那也算情有可原,但若是作为受益者举报,妥妥就是人品不达标。
法律是最严肃的规矩,其仍将“人情”作为入刑的一大考量因素,更不用说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了。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以温情作为开端的时候,就不要一味去死守冰冷的规矩了。
高校教育,重在培养人才,培养真正的人,塑造优质的才。文凭是一个人文化程度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人品的衡量工具。个人修养与学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有修养,没有学历的是不一定“四六不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一定要做好相关工作,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比如,开设情感课堂,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或者可以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真情的氛围。
众所周知,高校学子能够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不限于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赚钱也是有底线的,有些钱能赚,有些钱不能赚,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明白。赚“黑心钱”伤害的不只是人心,还有自己的人品。
总而言之,人情与规则并不是反义词,它们是可以共存的。当人情与规则发生碰撞时,我们理应客观看待,不要被规则束缚手脚,也不要被情感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