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选择比能力重要

现在的人经常说,“选择比能力重要。”很少有人真的琢磨过,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没有人提选择重要,当下,“做选择”却成了日常的高频词汇?

都说选择重要,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选择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落到一个具体的语境之下,在当今双减的政策中,我们到底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划,做怎样的选择?我也同样关心那百万量级的年轻老师,又在对自己的未来做怎样的选择?

如果“做选择”这件事如此重要,我们又需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选择的时候,做出最优的选择?

我们的父辈生活在一个“稀缺”的年代——物质资源的匮乏是稀缺,信息获取渠道的有限是稀缺,生活方式的单一是稀缺。稀缺的年代,没有选择的余地,选择不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剩”的年代——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是过剩,信息获取渠道泛滥是过剩,生活方式的五花八门是过剩。过剩的年代,选择太多、无从下手。这时,获取能力的渠道太多,选择比能力重要。但是每一次看起来不经意的选择,经过无数次的叠加,决定了每个人天壤之别的人生走向。

2007年,一对双胞胎从2所985大学毕业,一个去了看上去并没有如日中天的腾讯,一个去了看上去还很美且“稳定”的纸媒,入职薪资一样。这2个同样天资聪颖、勤奋上进的年轻人,10年之后,在腾讯的那个已经是年薪百万、坐拥股票;在纸媒的那个已经随着行业的覆灭、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里,又如何转行。

所以,对于生活在过剩年代的我们,选择比能力重要。但是,会做选择却不是天生的。也同样是在稀缺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父辈,不太会的一件事。

当代父母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做选择。是的,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成长在“稀缺”年代下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要教会成长在“过剩”年代的这一代和下一代如何选择。

还好,自己不会的事情只要知道自己不会,且能够提供学会这件事的条件,“做选择”这件事就可以学会。

让一个18岁的高中生,自己选择大学和专业;

看起来,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有很多选项可以选择;事实上,如果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选择”这件事,应该从何下手。

第一,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敢选择。因为选择是需要承担后果的,承担后果这件事需要“胆识”来支撑。胆识是需要提供做选择的机会,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训练的。

第二,即使有选择的胆量,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每个选择,都包含哪些选项。因为每道人生的选择题是单选还是多选,到底有几个选项,需要见识来支撑。见识是需要行万里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

第三,即使有胆量、知道选项,绝大部分人,也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对自己而言是最优的。因为选择不仅需要了解选项,还需要了解自己——自己的性格特点、偏好和热爱的所在、擅长的所在。这些需要知识来支撑,知识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的。

胆识是一个听起来很玄妙的东西,似乎飘在天上,如何学习和训练?

让孩子拥有胆识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提供给孩子可以去做选择的机会,并且在TA不太知道如何做出选择的时候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敢做出选择,需要勇敢和豁达。不敢做选择的人,永远想的是,“万一错了呢?错了怎么办?”敢于做选择的人,永远想的是,“错了就错了,错了再纠偏。”另外,“万一对了呢?收益有多大?”

从小,我在一个被提供了很多训练“做选择”机会的环境中长大。在物质条件相对没有那么好的90年代初,爸爸妈妈也会让我自己做主选择一套“李宁”运动服作为新年礼物——价格相当于我爸半个月的工资。

中考的时候,初三考出了全年级第一的成绩,我却坚决选择不去考人大附中,而我爸支持了我留在本校高中的这个选择。因为此时的我,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中,已经对自己相当了解了——我是一个“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孩子。当然,后来我在念博士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献,说到了我的这个判断其实有很好的理论依据。

高考的时候,18岁的我已经可以和老爸一板一眼地探讨如何根据分数,先对能考上的大学通过一定的选择标准进行“海选”,形成一个由5个大学组成的“可选的集合”。之后在这5个大学中,进行排除,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

敢不敢做选择,需要胆识。放手提供让孩子可以做选择的机会,非常重要。父母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做选择。选择原本就是需要很多勇气和胆量的,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训练,必然会造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只会依赖他人或者没有人依赖的时候逃避选择。

胆识,是“做选择”所需要的第一件武器,拥有它不难,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去自己做选择,当然,还要自己承担后果。

见识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扩大可能性——见识能提供更多的选项和可能性。

我常去的社区美容院的老板,是一位吃苦耐劳、精明勤勉的中年女性。她的老家在河南一个三线城市的农村,90年代末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北京打工,一路走到今天,拥有了自己的美容美发店。

她不可谓没有胆识。几年之前,她家老大要考大学,问我的意见。我了解之后说,根据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模拟考试的分数,最好选择是综合类大学,南京大学或者浙江大学比较合适。

最终,孩子在她自己的班主任的“参谋”下,也有这个老板娘想让孩子离自己近一点的私心,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

目前,孩子面临大学毕业,发展得却并不那么好——不好的点,跟我当初的判断一模一样。

我和老板娘以及她女儿的班主任,在帮助孩子设计未来发展规划上的区别,来自见识。这个见识里,既包含了我作为一个在英国念了5年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的专业上的见识;也包括我行走世界、四处逛大学,对中国和全世界知名大学和专业、以及这些大学和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的见识;还有我通过老板娘的描述对她女儿性格特点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放大优点弱化缺点的见识。

见识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的了解。没有见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出生地的省份或者城市,或者去过的地方比较有限的时候,对世界的了解全部来源于“二手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这些信息变成了一个人的见识,最终会决定选择。

因为见识的差异,阻碍了老板娘以及她女儿的班主任探讨孩子去除了北京之外的优秀大学的选择。

知识的重要性,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要能够形成结构,让这种有结构的知识体系,最终成为孩子的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

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胆识和见识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发挥它们的巨大作用。没有“读万卷书”拥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之前妄图“走万里路”,那就只能是个“邮差”对世界走马观花而已,无法形成见识。

学会做选择,需要学习和训练,拥有并掌握“做选择的3种武器”的使用方式——知识、见识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