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限制录取不报到考生,高考分数减10分!广西考试院回应

高考录取不去报到、入学后有退学现象

有的考生努力了三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自己只要尽力就好,最后能够去一所可以接受的大学就好。

而有的同学,不仅努力耕耘,也比较在乎前程。一旦不能圆梦心仪的大学,这些考生就很有可能再一次参加考试,再去争取机会。

前者是在努力的基础上顺其自然,这样的考生是多数,也是高校招生的主力军。而后者比较挑剔,属于少数。他们的“自我放弃”也给高考录取的环节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比如,一个考生填报志愿而且被录取后却不去学校报到,这就会造成大学招生名额的浪费——或许对于一些分数稍微差了一点但又非常喜欢这所大学的考生来说,他们本来有机会被录取,但因为这种录取而不去报到的考生的存在,他们就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此外,这么给高校的录取工作带来负担——本已经结束的录取工作会因为考生的“放鸽子”而重新进行征集志愿来录取其他考生。

除此之外,还有被录取入学后又退学的情况。比如安徽师范大学,前阵子有信息称有上百位考生退学。这不仅仅影响了考生,而且也对学校带来影响。

比如学校的口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考生退学呢?再比如高校的工作成果被浪费——从录取到学籍注册,这些都离不开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汗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每培养一位大学生,国家就要贴补不少钱。而入学后再退学就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一点也不合理吗?不是的!说白了,考生被录取后不报到,以及入学后又退学,这种现象也恰恰是一个考生努力拼搏、向目标奋斗的表现。如果说这种现象不合理,那是不是也说明,这是在否定这些追梦人呢?

从古至今,这样的追梦人不在少数。比如范进,屡次参加科举不中,三十多岁还没有放弃。再比如广西考生唐尚珺,这个考生已经参加了12次高考。只是为了能够圆梦自己内心的目标——清华和中科大。

对于这类考生,网友们争论还是比较大的。有人说,考生凭自己的能力去追梦,这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应该限制这种现象,因为这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对于后者所谓的“公平被破坏”也体现在前面所说的——造成了高校录取名额的浪费,让想去的考生又去不了。除此之外,复读考生因为高中读了四年也会对应届考生带来不公。总而言之,这类考生不仅耽误了同届考生,还“祸害”了低一级的考生。

所以对于这类录取而不去报到的考生,网友们提出建议——希望他们被限制。建议有两条,1、当年高考录取未报到的学生次年参加高考,高考文化分数在总分基础上减少10分;并且将填报志愿的数目缩减为3个,征集志愿的数目缩减为1个。

通过这样的惩罚让学生重视自己的高考,珍惜高考的机会。

2、对于高考录取未报到的学生,如果再次被录取入学,建议取消考生在校期间参评任何市级以上评奖评优的资格。

两种惩罚方式几乎都直接触碰到了考生利益攸关的事情。在高考中,很多老师都说,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更何况是10分呢?对于那些励志冲进清华北大的考生,或许他们本来就差了五六分,直接扣掉10分,他们岂不是奋斗的路又一次被堵死了?这种处罚太重了。但对于志愿数目的限制也合乎情理,毕竟这类考生是“高考失信人”,对他们加以限制进行惩罚也合情合理。

而对于第二条建议,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这就相当于直接否定了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努力,国家奖学金以及保研都注定与他无关。简而言之,前途路上又遇到了绊脚石。

网友的这一留言,似乎就是在针对唐尚珺的高考经历。对于留言,广西考试院作了回应,想必大家也能想得到。

建议已经收到,但是对录取未报到的考生进行限制需要根据法律法规来。同时也称,要通过不断加强教育辅导、加大信息公开、提供咨询保障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学生误填误报,提高学生高考志愿选择能力和入学报到率。

首先,我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

一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去要求考生必须要做到被录取就要去报到念大学。考生如何选择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非要去指责他不够道德——一些大学已经在采取措施,将这类考生列入了他们的失信名单。

另一方面,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不去报到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三年的努力,还要去顶着压力再复习一年,而且复读的结果是未知的。

但是说到底,自己为自己的前途努力,这不该被否定。

再说一说,大家所谓的不公平。因为他们不去报道,对于分数略低的学生而言真的不公平吗?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以分数划分等级和录取学生。按照正常情况,一些学生进不了比较好的大学,而得知比较好的大学没有招满学生之后自己感觉很亏。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把自己的前途放在别人的手里呢?这和投机取巧有什么两样呢?而且低分进较好的学校,对于学校也不公平。几年前河南考生刚过一本线进入北大,后来被北大劝退。这件事虽然争议很大,但却不得不承认,北大也有为学生考虑的成分——万一不能毕业,那个时候是不是又要怨天尤人?

而且加上现在各地都在禁止办复读班,这也是在为应届生高考的公平性保驾护航。

所以,笔者认为,录取未报到考生的选择也可以被理解。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