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老头发现,是欢乐还是忧愁,似乎与考试成绩无关,与考生和家长的心态有关。有的孩子理科只考500分,勉强上二本,一家人高高兴兴,说孩子上大学了,忙着办升学宴;有的孩子也读理科,考了600分,算高分吧,但一家人高兴不起来,觉得没考好,还在犹豫要不要重读,再考一次。
考低分而高高兴兴的人家,多半是对孩子没有过高的期许,觉得孩子努力了,有这个分数,能够上大学,很好啦。至于孩子的前途,看他以后的努力,还有运气。人的一生长着哩,不全在这一次考试。
这样的心态好么?我觉得好,很好。当然,前提是孩子确实努力了,没有偷懒。一家人有努力上进的意志,又有接受现实的心态,孩子就能在自由宽松平静祥和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至于日后能不能成大器,这不好说,但生活快乐,应当是可以期望的。
反之,考了高分还不高兴的人家,皆因为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孩子可以读一本,但一家人的期望是211;孩子可以读211,但一家人的期望是985;孩子上了985的线,还不满意,他们期望的是北大清华。
这样的人家,这样的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多半会问:为什么不是最好的?
这么惊艳地一问,许多人觉得应当鼓掌。但本老头不鼓掌。不但不鼓掌,还要泼点冷水。
美国第三十九届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写了一本自传,书名就叫《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卡特自述他早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在820个毕业生中名列第59,为此沾沾自喜。但他的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是最好的?”卡特一时语塞,说“这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问题”,激励了我一生。
我们许多家长就像卡特的父亲,经常拿这个问题问孩子。孩子考了九十分,本该高兴,表扬孩子,但他不,要问班里最高分是谁,多少分;如果孩子在班里排名第一,就会问在年级的排名,为什么不是最好的?一直这样问下去,问到孩子考了状元,上了清北,才会有满意的表情。
本老头作为过来人,觉得卡特先生的这句话,一般励志可以,但家长们普遍地拿来针对自己的孩子,就有毒,弄不好会毒死自家的孩子。
你想呀,要是一个班的每个家长都这样问孩子,都要求孩子是最好的,可能么?做得到么?
当年卡特的父亲这么激励卡特,使卡特当上了美国总统,成了最好的。这是特例,没有普遍意义。你可以要求孩子超越自己,力争上游,但不能照此办理,非第一不可。不要以为不断地挥舞鞭子,孩子就会成为天下第一。没有这样简单地事情。
我们要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也一样,是有差别的。智力,体力,性格禀赋,思维方式,都有差别。承认差别,承认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无论如何做不到第一,这才是科学的认知。
这种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要求,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觉得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让父母满意,于是沉沦。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只要孩子努力了,并且尽力了,就要接受结果,无论啥结果。
我们国人自己学得如何干得如何不检讨,对下一代的要求却普遍地严格,普遍地高端。而且振振有词,曰:我这一生就这样了,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很没有道理,很没有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