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公众号里发了新一版的“小学语文课文预习指南”。新版指南简化了预习流程和练习提示,统一称为“三步预习法”或“五步预习法”。
该预习指南仍然采用“学习模块”的划分和“读写思考”的提示,都没有安排针对某一课的具体练习题目。
可能老师们会疑问:那这样怎么让孩子们写预习作业呢?
其实,在我看来预习分为了两种:一种是老师们通常布置的预习作业,还有一种是学生自己进行的自主学习。虽然都是在课前的独立学习,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预习指南”提供的是一种学习程序,而“预习作业”则是一纸练习题目。
前者是为学生提供课文预习的流程和要素指引,学生按照这个学习程序,结合以及自己的读写习惯进行自主读写,并及时记录、呈现学习成果。这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而后者则是课文知识点的罗列,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有关题目进行字、词、句、段、篇的练习。这是一种碎片化学习。
前者,是学生主导的学习,翻阅词典、诵读课文、批注思考以及查阅资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规划和协调,具有自主、开放和个性化的特点。后者是教师主导的学习,细分知识点后布置的读写任务,学生完成抄抄写写、填填背背,几乎不需要考虑什么学习方法,体现出基础、达成和格式化的特点。
用“预习指南”的好处是在于对学生一直是思想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引,不受某个单元、某篇课文的约束,是通过逐次具体的预习操作来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当然,它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启动此项练习模式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提供多种作业案例,让学生先模仿。在开始训练的一段时间里,要让学生结合平常的作业、考试的题型,模仿运用到自己的预习成果的表现中,各种方式方法,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帮助学生。另外,还有可能因为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差异较大,需要老师给后进的学生做更多的激励,以确保孩子们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面的一份预习作业就是很好的案例。
当然,具体到每一课预习,老师可以发动同学依据指南的提示,结合自己做过的作业题、做过的试卷,看过的辅导书上的题目,来把自己的预习成果用类似的作业题型呈现出来,例如连一连、比一比、画一画、圈一圈、仿一仿、答一答、议一议等等,尤其是一些读写结合的问答、辨析、想象、读后感、小写作等等。每个同学自主选择,形成各显其能、精彩纷呈的预习作业。
再看一份,六年级的预习本。
相比较而言,平常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随机性比较大,对学生预习的目标期待并不高,基本只能对字词、解释、朗读等老三样进行检查。同时,由于它始终是一种任务式学习,学生常常处在被动地位,所以,常常会被当作是作业负担。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最根本的问题是碎片化,不能有序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本章法和基本能力。你会发现,三四年级学生不会预习,到了五六年级还是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每一课预习都是老师安排好的,他们只要一题题地完成就好,很少进行学习策略的归纳和总结。年复一年,老师替代学生思考、规划学习的次数越多,就越没有机会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曾经有人找到我,希望能够根据“预习指南”的模式来编辑出版一套练习册之类的作业书,被我谢绝了。因为那样做,就完全失去了作为学习指南的意义了。
我们老师们要经常思考,教给学生一些简易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这样当学生逐渐形成习惯、形成能力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那样手把手的去布置题目了。
这些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预习课文中受益,以后还能在更多的读写活动中运用,使得自己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朋友们,你对此是怎么看的?你有什么样的好经验,也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