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处于领先地位,每一次考试都能超越别人的孩子。家长的愿望过分吗?我们的回答是:一点也不过分。那么,也许有人还会这样问:家长的愿望能够变为现实吗?我们仍然可以给他一个肯定的回答。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天资都是不相上下的。那么,我们的孩子要超越别人家的孩子拼的是什么?在学习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孩子比拼的就是学习方法。
当今的“双减”大背景下,社会各类补习班被关停,学生回归了家庭,没有了外界的辅导帮助,学生比拼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成绩的分水岭”,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比如:孩子独立自主的复习能力、预习能力、作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们就以孩子的预习能力来说吧:预习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一个孩子通过预习新知识,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听课时就能把握重点,也能有目的地突破难点,掌握知识就有了很强的主动性。相反,没有预习习惯的孩子,课堂听课盲目性也就大一些,效果显然就会差一些。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但是,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还是鼓励学生利用一定空余时间提前进行预习。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那么,学生究竟怎样预习效果会更好呢?
一般来说,预习不仅要求具有习惯性,而且要求具有效率性。所以,要想把预习的效果提高到最高,以下这五个方面都要做好,做到位。
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因为要学习的科目很多,所以不可能每门课全作预习。如果随便拿起一本教科书就看,没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效率,也没有那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应该计划好每天要预习的功课,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感觉比较吃力的课程。如果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主攻目标,那么预习时心里也会踏实,效率也会比较高。
除假期有较多时间进行预习之外,平时学生预习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只能靠课余挤出来的一些时间进行预习。在平时,学生一定要坚持,并且保证每天预习第二天的一两门功课。如果某一章刚讲完,最好能抽出一段时间(一般在周末)把下一章预习一下。只要坚持预习,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时间相对就觉得宽裕了。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新词和短语,或以前学过但现已生疏的内容。同学们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有些同学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劝告,决定要坚持预习,但是他们在预习时并不用心,走的是形式主义的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既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反而却浪费了原本就相对宝贵的时间。所以,预习的质量是预习的重要目的。
而且,我们发现预习的质量是不断提高的。所以,预习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持之以恒。一个原先不习惯于预习的人,刚刚开始预习时,预习质量可能不会太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预习方法的掌握,他的预习质量同时也会不断地提高。
当学生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时,预习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得也会很快,其实这也正是预习效率较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良好的自我情绪是十分重要的。提高预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学生预习效果不佳,往往起因于预习效率不高。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孩子回归家庭,孩子也就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孩子的自主时间用来干什么?除过复习、作业以外,就可以用一部分时间用于预习。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能有所侧重的把握,对于学习来说就能比较好地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学生家长,你对倡导孩子自主预习新课有何看法呢?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欢迎您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