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
回想起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历程,她第一个忘不掉的人,是自己的小学班主任蒋秀英。
从小,她的个头就噌噌噌地往上长,相比于同龄人,看起来确实要高一大截。
很多人都觉得,这么高的姑娘,长大了当模特是一个好料子。
不过自从认识了班主任蒋秀英后,她的内心便有了其他的梦想。
那时候她的班主任正好是语文老师,
尤其是上了中学后,李梓萌这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彼时的李梓萌十分自信,只是对于大学的专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老师也给他们拿来了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和简介。
她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看着,而后又在心底把一个个的学校PS掉。
在一堆材料中,她突然看到了一个叫北京广播学院的学校。
拿起来随意看过之后,才明白这所学校是培养播音主持以及新闻人的。
尤其是《新闻联播》里的几个播音员,他们居然都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
李梓萌心动了,如果能成为一名主持人,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虽然有了初步的目标,可想到接下来的考试,李梓萌的内心还是没什么底。
那时候的李梓萌,在专业考试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
当时的专业考试有三场,算是初步的筛选。
据说那一年,光是辽宁本地的考生就达到了3000人。
每一场的考试全程录像,而后把考试录像送到北京由学院里的老师评判。
按照主考官的要求,读一篇文章,而后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初筛过滤掉了一部分人,她通过了。
接着是第二场的考试,她和其他考生被带到直播间里,
她的内心虽然忐忑不安,不过顺利通过的结果不久还是发了过来。
之后的第三轮考试,则是辽宁电视台进行。
她一副心不在焉的状态,要不是母亲提醒,甚至都忘记了考试的时间。
那天在母亲的陪同下,她去了电视台。
进去之后她才发现,有的考生在背台词,有的则在仔细化妆。
她头发乱糟糟的,考试的内容准备也不是最充分的。
可让她料想不到的是,当天考试后,主考官还特意跟她说了句,你发挥不错。
专业课第一名的自信,到学校之后很快被击碎。
她突然发现,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也是在当地千挑万选才入学的。
很多人的综合素质,都比李梓萌要高,她悄悄比对一番,发现自己在他们中间并不出众。
优越感的消失,既让李梓萌感受到了差距,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赶超的动力。
她是东北人,虽然普通话还算标准,但多多少少带有东北口音。
除此之外,专业课程她也不落下,她买了大量的辅助书籍学习。
很快,班里的其他同学都称她是“播音疯子”。
有时候,她甚至强行拽着室友,让她们纠正自己的仪态。
只要有时间,她就出去找跟专业契合的活儿干。
商品促销员,商场活动的现场主持人以及产品的解说员,她统统干过。
赚不赚钱倒是其次,关键是这些实际的训练,锻炼和检验了她在学校的知识水平。
大四那年,她获得了到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实习的机会。
那些观众心目中神秘的“国脸”,她也能见到了。
至今李梓萌还记得,第一天在办公室里的时候,她紧张得都不敢抬头。
等到自己快下班的时候,她突然看到李瑞英走了进来。
她一紧张,赶紧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李瑞英看着她笑了,拍了拍她的肩头,柔声告诉她放松一些。
此时的她,在组里每天主要从事幕后的编辑工作。
绝佳的学习机会中,她也在等待着何时能出镜。
一段时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相对于此前单纯的新闻播报,新的节目中,要求主持人不但能够把消息播送出去,
新节目和新风格,中央台和其他省电视台的主持人,也都想应聘。
而她和播音系的一些学生,对于这个岗位也是志在必得。
先是笔试,此后是复试,最后一次则是面试。
做了充足准备的李梓萌,通过了一轮轮的考核,最终获得了出镜的机会。
多年以后,李梓萌还记得非常清楚,在正式上镜的前一天晚上,她紧张得几乎一夜未眠。
可在当天直播前的演练中,李梓萌却突然找不到感觉了。
面对着机器,她把播音词说出来的时候,耳机里传来的却是制片人否定的声音。
一遍又一遍试过之后,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沮丧。
如果还不行,那将意味着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就要从身边溜走。
离开始就剩几个小时了,直播间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
她也进行着调光和调音等一系列最后的准备工作。
最后试音,她的感觉突然又找回来了。
那种镇定和放松,让她的几句开场白说得很不错。
状态有了,第一次的直播也得以顺利进行。
接下来,她的主持有板有眼,虽然风格上还有些青涩,
有一次直播结束后,李瑞英特意提醒了她一句,你衣服的扣子扣错了。
彼时的李梓萌才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
所以从那时候起,每次直播开始之前,从仪态再到状态,她都要仔细过滤和调整一遍。
随着新节目的播出,新人李梓萌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有人说她的播音风格大方、时尚且充满了亲和力。
尤其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她的播音风格突破了传统播音的严肃和刻板。
尤其是她的播音特点,身体略微倾斜,语言轻松活泼,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后除了《国际时讯》之外,另一档节目《文化报道》也由她播音。
由于每当节目在不同的时段,她那段时间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
可早上由于起来得太早,白天工作的时候又会精神萎靡。
整整适应了一两个月,她的身体状态才算调整了过来。
之后,除了原先的两档节目,她又开始主持播报《整点新闻》和《朝闻天下》。
尤其是朝闻天下,因为是在早晨直播的,所以她必须凌晨三点多就得起床。
因为有此前的播音经验,所以她也很快适应了新的节奏。
由于最初的时段主持节目很多,那么在工作中出现口误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甚至于倪萍调侃她,说她主持这么多的节目,
不要说买房,恐怕口误导致的扣钱,都得贷款上班了。
一转眼到了2006年,毕业之后的李梓萌到央视工作也五年多的时间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综合的考评,李梓萌开始了《新闻联播》的试播。
2006年6月5日,她和新的搭档康辉,出现在当晚7点的节目时段中。
新人新面孔,在试播期间,她内心的压力很大。
状态时好时坏,她仿佛又回到了刚毕业来到台里的那段时间。
为此,她经常向组里的几位老播音员请教。
很多细节,她也一点也不放过。
刚开始主持的时候,她出镜时展示的是自己真实的头发。
不过试播一段时间后,有观众给节目写信,说她在荧幕上的形象太年轻了。
在观众看来《新闻联播》这档节目,就应该选一些成熟庄重的播音员。
她和节目组的其他同事就考虑,在发型上做一些改变。
于是,当观众再次看到她的时候,李梓萌的头发变成了蓬松的短发。
那个发套从试播期间戴在头上,到之后正式走进《新闻联播》组,李梓萌再没有摘下来过。
而在她自己看来,她觉得自己的幸运和坎坷是并列的。
也有人觉得,李梓萌的形象和气质,主持文艺类的节目肯定也会很出色。
既然是学这个的,那么就应该热爱并且在这一领域深耕下去。
虽然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但如今已44岁的李梓萌,感情上依旧是一片空白。
曾经传出过她和张泽群是一对,但并没有什么实锤的证据。
何况在跟央视里的闺蜜月亮姐姐一并出现在非正式场合的时候,
闺蜜还不忘给自己的这位“老姑娘”朋友介绍对象。
“贷款上班”的李梓萌,或许是没有谁敢在感情上向她靠拢了。
虽说贷款上班是一句调侃,不过李梓萌在直播过程中读错字词的事,却也经常出现。
其中的“底绮户”,她把绮(QI),读成了(YI)。
之后,《咬文嚼字》还专门纠正了她的读音。
李梓萌有失误,也有专业水准出彩的高光时刻。
在去年的一期《新闻联播》中,李梓萌就碰上了这样的加急新闻稿。
在低头念稿的过程中,李梓萌不时还抬头看一眼镜头。
那篇加急的新闻稿长达八分多钟,而她全程完整地播报完毕,
这充分说明,她的播音功底是深厚的。
台前的光鲜,往往遮盖了播音员背后的诸多辛勤付出。
对李梓萌而言,她的事业、成就和荣誉,与日常的汗水是等量的。
虽说,李梓萌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作为沈阳人,她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