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6 个专业的执医考生,不为人所知

只要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同学们都知道——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敲黑板划重点:我国的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一种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从字面上就能看懂 ,民族医就是学习少数民族医学的医师,目前被系统地定义分的有: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这六大类。

除此之外,瑶族、土家族、回族等都有本民族的传统医学,但尚未纳入执业医师的考试范围,都在完善中。

并且在考试的类别上也被划分为两种——具有规定学历的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

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在本质上与临床类是一样的,都是评定该医师是否具有准入资格的考试,在医学的本质和内核方面可没有偏爱一说。

但在内容与细节方面略有不同,以藏医为例,在以下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颁布的各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的规定的教材也各有不同,具体考试科目也非常之多。

题目数量与考试时间与临床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藏医进行的不仅是纸质考试还是汉藏双语考试。

与临床类的分数线不同,藏医执业医师分数线为 338 分,执业助理医师的分数线为 155 分。藏医医师资格考试采用 A 型题和 B 型题,共有 A1、A2、B1三种题型。比临床类考试少了 A3/4 题型。

据 2020 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分析,我国执业医师的数量是 321 万余人,民族医学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 3 千人,人数较少,涨幅也较慢。

这也就意味着从事这一类型的医生只是少数,不仅是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基数较少,还有其他的原因。

关于民族医学是否科学的问题,早有质疑的声音。

在现如今这样消费主义的大环境里,市场的浪潮推动,工业化地大批量生产出了数量庞大的「神医」,他们违背所谓的祖训,售卖祖传药方,帮助患者治病,换来名誉声声和钱财吨吨。

而这批人就是打着民族医的幌子,在各大电视台用着丝毫没有变化的一套流程,利用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招摇撞骗,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的观众。

神医们以自己在短期内训练出来的「医学素养」和「个人魅力」,不仅搅乱了市场,也搅黄了民族医学的名声,民族医学似乎成为了骗术、迷信、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民族医学与其他种类的医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虽然这些心思不纯的人搅浑了民族医学的纯粹,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国家从整体角度,还是医生从个人群体角度,都在努力推动着标准的建构。

在上面说过,执业医师考试中的民族医学考试也被划分为两类:具有规定学历的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和师承或确有专长的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一类经过专业院校的培养,另一类是传统的师承。

但这并不意味着师承的考试会更加容易,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是有严格的标准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 5 年以上;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

所以在时间成本上,师承或确有专长的医师与专业院校毕业的医师相比较,是相对平衡的。

国家正在进行民族医学的规范化,师承或确有专长的民族医要经过系统的考察和现代医学的理论学习才能行医治病,「赤脚医生」已经成为了过去。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环境下,民族医学的理论研究相较于临床医学是相对匮乏和粗糙的,全国开设此些专业的高校也寥寥无几,受众窄,研究人员结构性缺失,理论支撑少也在所难免。

对于这一现状,也在逐渐改善,各地高校正在逐步开展民族医学的专业建设,以藏医为例,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五个:成都中医药大学、青海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

绵延了千百年的传统民族医学,必不可少的会掺杂古人天真而朴实的臆想,但科学与否都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与口诛笔伐。

现在的时代是兼容并蓄的,只要是科学的印证,都不会让民族医学消失在历史的车辙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