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
助您成功发表
·
写作是学者的生活常态
学术写作,永远是学者在学术界谋生存的头等大事。有学者甚至撰书《不发表,就出局》来描述这种生存状态。
写作,既可能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思,也有可能是“七天憋出六个字”的无奈,但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痛快。
学术写作融入了研究者的情与理、道与术、生活与思想,是夹杂着七情六欲和人生百态与甘苦的过程。
不得不承认,对任何人而言,学术写作的过程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你刚刚想到一个选题,还以为自己有某些理论创建,去知网一搜索,发现早就有人捷足先登,发表了同类文章;有的时候,兴冲冲做了调查,拿回一堆经验材料,却怎么也找不到突破点,一团浆糊卡在大小脑之间;有的时候,论文写到一半,突然有如进入冬季枯水期,才思尽断,难以为继;有的时候,文章写完了发给导师却要求更换选题,于是感觉生无可恋,想一头撞死在教学楼的罗马柱上。
·
学术写作的道与术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有更高的天赋,眼看他发核心,眼看他发c刊,眼看他评副高,眼看他评正高,眼看他拿社科,眼看他上“杰青”,成为别人艳羡的论文高产户和学术大赢家。
他们全靠天赋吗?不大可能。天赋诚然存在,但往往天赋越高的人,反而越努力,越讲究方法。学长也见过天赋很高,却也把一篇博士论文拆分成10篇文章发表的事情。
他们全靠套路吗?也不大可能。全靠套路的人,可能走的很快,但基本走不远。这就有如施耐庵《水浒传》里的被武松打死的老虎,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招,套路被人全然看破,就无法在学术江湖上谋求名号了。
学术论文是道与术的结合。有术无道,则缺乏灵气;有道无术,则失去规矩。道可道,非常道。道的部分,或许连写作者自己也难以说清楚,只能通过旁人的感知和悟性去理解。术的部分,则有如古文中的“八股”,是一定有套路存在的。这部分,一定可以言说,也一定可以由个人经验上升为公共经验。
·
论文拆解营要做什么?
学术中国向来以推动学术发展为己任,我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学术群体的写作痛点,没有理由无视,也没有理由再等待。学长想想自己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似乎都没有专门的学术写作课程,也没有导师手把手教自己如何写作。写作基本全靠自己的摸索。那种在暗夜里寻灯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那种对写作学术共同体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这既是学长的痛点,想必也是很多人的痛点。既然论文写作是道与术的结合,既然道可以感悟,术可以言说,我们何不请不同领域的写作者和期刊编辑来谈谈道与术?
因此,学长想通过学术中国的平台,邀请不同领域和专业的写作者和期刊编辑,以论文拆解营的名义,把论文写作这回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当然,靠某一个人是无法完全说清楚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也是学长为什么要邀请各领域的写作者的原因。
学长再次提醒,你可以怀着需求所谓干货的心态而来,但是我们负责提供的只是“鲜货”。诚如前述所言,学术写作由道和术两部分组成,有些东西,必须靠自身的感悟,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变成真正的干货。
拆解营所能提供的,是融合了写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学术思考在内的对自身论文的回顾和分析,一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是如何定题和修改的,经验材料是如何上升为理论建构的,行文中有哪些感悟和方法,投稿的时候有什么故事,投稿人和审稿人之间的互动,等等。
任何一次分享,只要有一个点对你有所触动和帮助,我们就很高兴。如果有两个点对你有所帮助,我们就更加高兴。如果有三个以上的点对你有所帮助,我们会非常高兴。拆解营要展示的是写作者的构思过程和反思过程,是让你了解一篇论文是如何成为它发表时候的样子的过程。拆是为了建,拆解的过程也是建构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写作者的拆解,达成你自身的建构。
·
第七期我们讲什么?
大家或许还记得前几期的老师以及他们精彩的论文拆解。
第一期的任敏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章就是要硬着头皮写下去,写着写着就成了,放着放着就黄了。靠着这种精神,她发表了两篇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让更多写作者重拾发表高水平期刊的信心。
第二期的老踏老师,自称自己是一个70后“文艺老炮”和180秒平板撑高手,分享了自己5年发表20多篇CSSCI期刊的经验,别人只看到了他的套路,却无人看到他的勤奋。学长想说,想在学术界混,勤奋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第三期的谢亚南老师,是“学术中国”王牌讲师,长于文献检索,为了讲好课,提前收集了数万科研小伙伴们最关心的科研困惑与问题,并综合提炼出30个关键问题,再课上进行逐一解答,像个耐心的邻家大姐姐。
第四期的在读博士Steven,是个曾经为了写作痛苦万分而不得其道的人,后来,他分析了很多大牛人物的C刊论文,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发现只有找到自身的弱项并攻克之,发表高质量文章才可以水到渠成。
第五期的蔡老师,是清华大学副教授,他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前沿热点,可谓功力深厚、高屋建瓴。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个讲解可谓正逢其时。
第六期,学长邀请到了阮极博士。他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早年经商,后来醉心学术,用三个月疯狂学习英语,考到国外读硕博。他的课程,让人看到了不走寻常路、坚持折腾的人生范本。
第七期,学长请到了一位台湾的老师。他叫徐茂洲,台湾巨大数据公司的统计云学院院长,美国圣道大学博士,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教授。精通SPSS、Amos及PLS,科研论文达百余篇。徐老师堪称暖男,极为细致认真。他曾在深夜12点还为学术中国的学员解答统计问题,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本期拆解营,徐老师将以自己早些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为靶子,进行自我拆解和剖析。他将以自己这篇文章为案例,深入讲解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如何在论文中运用,新手容易出现哪些知名问题,应该如何改进。重要概念和方法的操作改如何进行,等等。
这让学长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的故事,虽然徐老师现在发文发到手软,但当初也是极为青涩,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走到了今天。这样的轨迹应是大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小伙伴的轨迹。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徐老师,他的论文写作和成长经历,值得大部分学术新人借鉴。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徐老师
学术简历
徐茂洲,美国圣道大学博士,大仁科技大学教授。精通SPSS、Amos及PLS,科研论文达百余篇。徐老师授课细致认真,解答问题诚恳耐心,能够主动引导你发现问题,夯实学习效果。
经历
体育运动与Amos统计应用期刊 主编 (ISSN 2304-8212)
运动与观光研究 副主编(ISSN 2304-8921)
大仁科技大学98年度优良学术研究教师
大仁科技大学99年度优良学术研究教师
大仁科技大学100年度优良学术研究教师
大仁科技大学102年度优良学术研究教师
大仁科技大学105年度优良学术研究教师
证照
IBM Certified Specialist - SPSS Statistics Level 1 v2
科研成果:期刊论文100篇(含CSSCI,SCI,EI,TSSCI等10篇),研讨会25篇,专书3部。指导硕士生毕业39人。论文被引用444次。
他将告诉你
1.统计小白如何成为统计高手
2.量化研究是什么
3.数理统计VS应用统计:
4.SEM与SPSS比较
5.如何避开SEM投稿的误区
6. 论文ITSMART评论建议
7.SEM论文常见错误(残差拉相关、共线性问题、先执行EFA,再利用其结果执行CFA于SEM分析中、没有报告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显著性检定的考验没有提供未标准化系数)
学术写作,就是个不断写,不断发现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本身也经过多次的锻造和锤炼,“千锤百炼出深山”,进阶成为一个写作高手。这个过程,你终将经历。
让我们一起期待徐老师的精彩分享!
那么,7月11日(星期三)19:30咱们不见不散。
学术中国论文拆解营第七期在等你!
原价49.9元
前500名仅需1元
直播并提供3天回放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