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奥林匹克会歌的大山孩子,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其中,有这样的一刻,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44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纯净、空灵的童声唱响了冬奥,更唱响了世界。

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改变生活。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成员都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乡村小学。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何以走出大山,站在了令世界瞩目的国际舞台?

邓小岚在教孩子们识谱

促成这个美好故事的发生的缘起,是一位年过古稀的特殊教师。她叫邓小岚,是北京公安局科技处的退休民警。

其实早在2020年9月,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绘本《马兰的歌声》便用清新、温暖的画面,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个动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岚在炮火中出生后不久,便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生活了3年。为了改变马兰村的贫穷面貌,从2004年起,退休后的邓小岚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

音乐教育家邓小岚老人和她创建的“马兰儿童音乐节”的故事,就像一支金色的乐曲,早已飞出了太行山褶皱里的小山村,飞出了中国,而在世界各地热爱和平、热爱音乐的心中飞翔。

这是一个美丽的音乐故事,也是一个温暖的感恩故事;是贯穿着一个小女孩从童年到老年的记忆和牵挂的成长故事、生命故事,也是铭刻着先辈们奋斗的岁月与荣耀的“红色故事”、美德故事。

马兰村,是隐藏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春天里,小村四周开满了白色的梨花和紫色的藤萝花。到了秋天,满山的野板栗树和柿子树的叶子,会被阳光晒成金黄色、深红色和琥珀色。每天傍晚,炊烟升起的时候,乡亲们会赶着他们的牛羊,从山冈上回到小小的村庄里。这个小村庄是邓小岚出生的地方。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一位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队伍的新闻战士,当时是《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她的母亲丁一岚,是《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1942年3月7日,这一对革命恋人和战友,在平山县南滚龙沟村的一间农家小屋里,举行了一个极其简朴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第二年,在阜平县一个名叫“马兰”的小山村里,他们的宝贝女儿呱呱坠地了。

邓小岚出生后不久,父母亲把她寄养在马兰村一户老乡家里,打起背包奔赴到前线去了。当时,抗日烽火正在熊熊燃烧。日寇对我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三个月疯狂的“大扫荡”,太行山军民在草木萧萧的山坳里,度过了抗战以来最艰苦的一个时期。

邓小岚是吃着太行山母亲的奶长大的。在马兰村老乡家的土炕上,在太行山老爷爷古铜色的脊背上,在小毛驴驮着的柳条筐里,在村里的大哥哥的肩膀上……她像太行山中那些漫山遍野的、在风雪中挺立的野柿子树,从一棵小小的幼苗,一天天长成了坚强、挺拔、枝叶纷披的青翠小树。

抗战胜利后,爸爸妈妈回到马兰村,把她接回了自己的家。乡亲们用小毛驴驮着她,一直送到了村外很远很远的地方。

为了感念马兰村对自己女儿的养育之恩,感念太行山腹地的这个小村庄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邓拓后来就以马兰村的谐音“马南邨”,作为自己的一个笔名。

马兰村本来是有歌声的。邓小岚的母亲当年也曾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挥动着手臂,教老乡们和孩子们唱过这样的歌:“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可是,火烧雷击过的老槐树啊,就像战争中留下的孤儿。有多少痛苦的创伤,都收藏在马兰村和老槐树沉默的记忆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马兰村里再也听不见乡亲们和孩子们的歌声了。

黎明和黄昏时分的小树林里,怎能没有小鸟们的欢唱?就像藤萝花掩映的小山村,怎能没有小溪在潺潺流淌?

于是,从2004年春天开始,为马兰村“找回失去的歌声”,就成了小岚心中最大、最美的一个梦想。

当时,村小学的校舍实在是破落不堪。她一回到北京,就发动家人和朋友出资捐助,为村小学重新修建了七间漂亮的校舍。从教室、宿舍到卫生间,都是她自己设计的。

她一次次往返北京,把家人和朋友们用过和捐赠出来的各种乐器,带到了马兰村。马兰村的孩子们,也第一次认识了手风琴、小提琴、吉他和曼陀铃。

在小学校洒满阳光的操场上,她按着风琴,开始了她和马兰村孩子们的第一堂乡村小学音乐课。她也教孩子们如何用一片小小的叶笛、用一支绿色的草哨,吹出美丽的音乐,吹出对家乡和大地的赞美。

她也熟悉了从北京到马兰村沿线的每一个小站、每一条隧道、每一片田野。在魏巍太行的山冈和田野上,在小河畔的牧童们的牛背上,在黎明时分的鸡啼声里,在傍晚时淡淡升起的炊烟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她还把已经退休的老伴也邀请到了马兰村。他们一起在马兰村组建了第一个小乐队,一起创建了马兰村的“儿童音乐节”。

他们带着太行山的新一代孩子,在芦花飞舞的山冈上唱歌,在悬崖飞瀑和山泉边唱歌,在历尽风霜的老槐树下唱歌,在村口的那座纪念碑前唱歌,也在小操场上迎风飘扬的国旗下唱歌……她坚信,太行山的乡亲们不是没有笑容和歌声的。美丽的春天,总会融化冰河,唤醒沉睡的山谷和盛开的杜鹃。

2014年秋天,70岁的邓小岚迎来了人生最幸福的一个时刻。她曾经应诺过孩子们:“等你们把琴、把歌练好了,我带你们到北京去演出。”现在,这个应诺兑现了!

她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来到了美丽的天安门广场,走进了灯光辉煌的电视台演播厅……

马兰村的歌声里,有快乐的童谣和悠扬的牧歌,也有曾经响彻在这片山谷间的嘹亮战歌。伟大的音乐就像和煦的阳光和润物无声的雨水,使太行山孩子们的童年变得灿烂茁壮和欣欣向荣,也治愈着过去年代的创伤。

马兰村的歌声里,有远去的时代的声音,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歌咏。神奇的音乐,在孩子们和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荡漾、飞翔,它们用跳动的音符、飞扬的旋律,呼唤和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唤醒了他们对家乡的土地、对祖国的山河的热爱与自豪感,也引导着一颗颗幼小的心,从狭窄、犹豫和脆弱走向博大、坚定和坚强。

我把邓小岚和太行山区孩子们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图画书《马兰的歌声》(葛欢欢绘画),向邓小岚奶奶和她创办的儿童音乐节,献上了我们深深的敬意。

也许,一本图画书简约的文字,无法充分地传递出马兰村的歌声里的丰饶与神奇。但是,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我希望,小读者们能从这里找到某种光明,感受到音乐和歌声所具有的涤荡人心、润物无声的力量。就像音乐家舒伯特在一首乐曲里所赞美的——

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暗淡的光阴里,你安慰了人们生命中的痛苦,把我带进美好的世界中,让我听到了永恒的生命在跳动;每当你把琴弦拨动,发出了一阵甜蜜圣洁的和声,使我幸福得好像进入天堂。你,可爱的艺术,我衷心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