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经典文学名作《红楼梦》的同名舞剧,即将于4月8日―10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
舞剧《红楼梦》由黎星、李超两位青年舞蹈艺术家、青年导演共同执导。巡演主演班底集合了《沙湾往事》《大饭店》等爆款舞剧的主演团队,以及李艳超、李倩、胡婕、张娅姝等十几位国内“90后”优秀青年艺术家。有网友趣评“集结了当代舞坛‘半壁江山’”。
“对于创作者,有机会遇到这个题材,只有绞尽脑汁、精疲力尽地去创作,用尽最后一口气,才对得起这样的文学经典。”演出前,黎星、李超携主创团队与广州观众分享了台前幕后的故事。
舞剧《红楼梦》于去年9月在南京首演,随后在深圳、北京、上海、南通四座城市上演。此次在广州开启的新一轮巡演,黎星表示,“重新调整、沉淀后的《红楼梦》更加饱满,它的生命力和主题等概念表达也更极致,服装、灯光表现更充分。广州很有缘成为了新版本的首演地。”
以青年视角解读文学经典,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当我们扎进一大堆可提供帮助的资料时,发现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材。最终十二个姑娘浮现出来,打动了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做一版属于十二金钗的《红楼梦》。”导演李超回忆。
舞剧在情节上,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精选“黛玉进贾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焚稿断痴情”等重要桥段。剧中十二个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在叙事上采取的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亦契合了《红楼梦》本身的文学特点。
舞剧对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等重要情节进行舞台形式的重新编排,还新编了“团圆”的尾声,在繁华落尽后,最后一幕《花葬》让“十二金钗”的身姿重现于舞台。
“让十二钗有了一次打破空间的合体,让她们在惜春笔下的大观园全景图里,一起展示了红楼美学的精致。”李超说,舞剧里除了太虚幻境里十二金钗的美、花葬里十二金钗的伤,结尾勾勒了一笔“团圆”,想送给《红楼梦》里所有消逝的生命。
“女性力量是最早确立于作品结构的核心内容。”对于《花葬》这一幕的改编,李超分享道:“当排练到抄家剧情时,原著故事基本结束,但我们感到这份力量没能发散出去,关于女性的内核还没说完,所以设计了《花葬》的章节,对应原著的葬花。这一幕向外散发的不只是女性力量,还有生命的力量、青春的分量。”
“三春”同时出场,观众也能分清是哪三个角色
《红楼梦》此前已有众多艺术门类的不同改编,如何用舞蹈语言来表现十二金钗的故事?黎星认为“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红楼梦》的文字已经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写得非常清楚,给了主创很强的着力点,像黛玉的‘入府’,是担惊和害怕;和宝钗‘入府’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所以,宝钗的演员一出来,她手上和脚上的力道,一定是干净有力的状态。每个角色的气质,通过肢体就可以很好地传递出来。有很多角色一出场,了解《红楼梦》的观众能一目了然;甚至‘三春’同时出场,都能分清分别是哪三个角色。”黎星说。
黎星此次既担任导演,也在剧中饰演贾宝玉。他笑道:“但我不是主角,十二位姑娘才是真正要表达的主角。我们太喜欢十二钗的青春美,即便她们在最漂亮的年华开始凋谢,这种残缺美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所以赋予了她们很多的美、悲与伤。”
在这场顶级舞者的同台演绎中,每位演员都以深厚的功底演绎着自己的角色。饰演林黛玉的李艳超认为:“黛玉这个角色深入人心,有非常丰富的内心。对舞者来说,除了技术以外,需要更多沉淀。在舞台上不断地打磨、像滚雪球一样丰富角色。”
饰演薛宝钗的演员窦率方则认为,宝钗这个角色的特点是有时内心情绪波动很大,但不会表现得很张扬。作为舞者要让人物既不平凡,也不平淡,不能让角色过于外在化、肢体化,是一个难点。
此外,该剧发布定妆照后,演员的服装、妆发以及舞美布置,也引起了戏迷的讨论。每一位女性角色的造型和服装,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云肩”的特点,将女性与花的生命联系起来,以花的绽放与凋零比喻离合悲欢,展现原著的人性美与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