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能够齐心合力取经的转折点是什么,那一定是从悟空戴上紧箍的那一刻开始。
只不过紧箍需要咒语来驱动,所以菩萨将驱动紧箍的紧箍咒一并传给了唐僧,从此之后悟空只能服服贴贴,护送唐僧取经。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组合,给人一种家庭一般的温暖。唐僧如同家长一样,带着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进。
不过唐僧师徒的组合是临时拼凑而来,所以四人的性格迥异,有的正直,有的好吃懒做,有的则很有主见。
就拿八戒来说,他好吃懒做,又很好色,时不时还总吵着散伙,显得没有担当。
可悟空因为性格耿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蛊惑,所以初期因和唐僧理念不同,总惹得唐僧念紧箍咒来惩治他这个不听话的孩子。
每次唐僧念紧箍咒,悟空一边在地上打滚,一边求饶的场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因为犯错被父母打屁股的样子。
而猴子戴上紧箍,是在《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因为悟空不听话,唐僧又无法降服,所以菩萨给了唐僧一个紧箍,外加一套口诀用来制服桀骜不驯的猴子。此后只要猴子犯错,唐僧就会念动口诀,金箍自动收紧,让猴子吃尽了苦头。
可以说,紧箍咒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正是有了紧箍咒,西天取经才得以正式开始。
这一点看遍全书,似乎都没有找到答案,但神秘的紧箍咒却写了出来,翻成汉字只有6个字。
其实紧箍是一套箍儿中的其中一个,全套共三个,分别是金箍,紧箍和紧箍,是佛祖赐给菩萨的宝物。
至于为何悟空戴的是紧箍,而非另外两个,这主要是因为三个箍儿的用法不同,口诀也不同。
按照书中《唐僧取经念词宝卷》的说法,三箍分别对应的是佛教的“贪嗔痴”三毒,而悟空因为脾气大,不服管教,因此对应的是“嗔”,所以他带的是第二个箍,也就是紧箍。
既然悟空犯了“嗔”,那么就需要静心,所以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这样才能压住悟空暴躁的脾气,磨练悟空的心性,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取经人。
不过和金箍以及禁箍不同,另外两个箍只要念动咒语,然后扔出去就可以戴在别人的头上。这一点我们看菩萨收服黑熊精以及红孩儿的时候就是如此。
可佩戴禁箍,需要佩戴的人自己带上去,所以菩萨变化成一位老妇人,将紧箍和咒语传给了唐僧,并让唐僧交给猴子。
猴子不知是计,欢天喜地地将其戴在头上。可紧箍见肉生根,再也摘不下来了。紧箍上头,再配合咒语,虽然每次都让悟空痛不欲生,但确实让悟空变得温顺了许多。
不过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并没有阐述紧箍咒的咒语,直到清朝的《西游证道书》问世后,这句咒语才被揭示。
按《西游证道书》的说法,紧箍咒其实就是佛教的“六字真言”,从梵文翻译过来就是“唵、嘛、呢、叭、哞、吽”这六个字。
是不是很熟悉,这明明就是当初佛祖将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时,贴在山上的六个金字咒语。
至于这六个字的读音,对应下来分别是:ŌNG、MĀ、NĪ、BĒI、MĒI、HÒNG。
别说读起来迷糊了,就是听起来,也是越听越迷糊。
不过这倒是其次,主要是这六个字理解起来很难,涉及许多佛教的知识,所以这里就不过多地进行解释。
至于咒语为何可以驱动紧箍,按照书中的说法,咒语本身有净化心灵的功效,加上紧箍收紧时造成的疼痛,能让悟空在疼痛中感受到咒语的含义,从而达到认识错误的目的。
虽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但只要悟空犯下大错就念动咒语,几次之后,效果也就显现了。
从书中悟空的表现也可以印证,在取经的中后期,唐僧几乎没有再念过紧箍咒,而悟空也改掉往日易怒的毛病,凡事都和师傅商量。
虽然如今许多人认为紧箍咒是一个欺骗以及束缚自由的存在,因此逐渐成为了贬义。可这仅是对紧箍咒的单方面解读,其实《西游记》有太多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唐僧的不忘初心,悟空的疾恶如仇,八戒的憨厚单纯,沙僧的任劳任怨,白龙马的默默无闻,简简单单的取经故事,将人间百态尽显。
同时师徒四人如同一个家庭一样,唐僧如同家长,带着四个孩子向梦想而努力着。
这也正是《西游记》的迷人之处,这部看似是讲述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剧,师徒之情如同亲情一般,时刻温暖着人心。
至于紧箍咒,虽然带有欺骗性以及束缚自由的嫌疑,但为何不给别人戴,却只给悟空戴上?其实这也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