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对黛玉的影响,师生之情,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对《红楼梦》最有名的一种概况。而黛玉作为《红楼梦》里的女主角,从幼年开始就先后失去弟弟、母亲和父亲,幸福的四口之家就剩下她一个女子。

黛玉幼年时,父亲林如海对她是非常的宠爱,自己虽然是探花出身,还给她请了贾雨村这样的进士及第、曾经做过一方知府的贾雨村做老师。

可惜的是,随着林如海的过世,以及贾府的逐渐颓势,贾雨村也攀上了新枝王子腾,对黛玉这个学生似乎不怎么放在眼里。甚至在整部《红楼梦》里,几乎没有找到他们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很多人的眼里,贾雨村是奸诈的,更是凉薄的,如果林如海依旧在职,贾雨村必定对黛玉这个学生青眼有加。但时过境迁,此时的黛玉不再被他重视,也就非常自然了。

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黛玉对贾雨村这个人似乎也不怎么尊敬,按照古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点,父母过世后的黛玉,更应该和贾雨村这个老师亲密一些。

而知书达理的待遇不愿和贾雨村发生多大的交集,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当年贾雨村在教学时敷衍了事,对黛玉的成长根本没有尽到做导师的本分。

但真的是那样吗?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贾雨村和黛玉的师生关系。

贾雨村第一次被罢官后,一路闲游到了扬州,“听闻”新晋的两淮巡盐叫林如海,还打听到邻家“虽是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于是便多方请托说项去给黛玉做了私塾老师。

此时的黛玉刚刚失去三岁的弟弟,而她自己也是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请假,就这么过了一年,黛玉的母亲也死了,随后便由贾雨村护送进京。

由此可见,两人的师生关系至少也维系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正是林家的多事之秋。

很多人说黛玉后来表现出来极高的文学修养,一来是她本身的天赋,其次也是家学渊源。父亲林如海本身就是探花及第,文学水平当然不用怀疑,母亲贾敏也是大家闺秀,有这样的父母,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吟诗作赋当然就手到捏来了。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贾雨村进林府时,黛玉年仅五岁。在此之前,固然会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但后天的培养上,顶多也就是一些习惯的熏陶吧。要不然,林如海也不至于有“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的念头。

可见,那个时候的黛玉,甚至连认识的字也还不多,贾雨村作为启蒙老师,黛玉受到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贾雨村来到林府不过一年左右,贾敏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贾敏的身体必然不会太好,还有多少精力去教女儿读书?林如海或许有这份心情,却又公务繁忙,这启蒙的重任显然就是贾雨村的了。

我们也应该充分相信贾雨村有那份能力,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穷酸秀才,最后高中进士,肚子里没有几斗墨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实际上,贾雨村在教黛玉的这段时间里,很可能尽心尽责做到了言传身教,将自己最大的本事——识人之能也教给了黛玉。

这也直接奠定了日后黛玉到了贾府之后,看任何人、任何事几乎都有一种洞若观火的超然。

要知道,识人之明那是贾雨村的一个长项啊,如果没有识人之明,他能够接近到甄士隐、林如海、贾政乃至王子腾这些贵人?

尽管后来的黛玉,似乎和贾雨村这个老师没有什么交集,甚至我们也不排除,长大后的黛玉很有可能也确实反感老师“见利忘义”的凉薄性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黛玉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诗文风格里,已经深深的融入了贾雨村的风格,如果细心去体味,我们完全可以发现两人之间的那种一脉传承。

贾雨村在葫芦庙时,就曾在甄士隐面前吟哦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这首诗很有气势,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那种不凡的抱负,尤其是“人间万姓仰头看”,与其说是一种愿望,更不如说是一种志在必得的傲气。

而黛玉的诗词,表面上似乎更多清丽柔婉,但有一首诗还是在无意间流露出和贾雨村这个老师相同的意境:

我们来对比一下师生两人作品的最后一句,作为老师,贾雨村的是“人间万姓仰头看”,而学生黛玉的是“鳌背三山独立名”。

尽管文字上相差甚远,但那种行文的风格,以及内中包含的意境,几乎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都有那种不可一世的自得之情。

只不过,贾雨村这个老师是借天上的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抱负,而黛玉这个学生则是借千里马来寄托一种向往自由之情,两者的笔法完全是一脉流传,没有丝毫的障碍。

当然,贾雨村对于黛玉的影响,上述两处还只是最明显的,此外还有很多细节,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线索。

比如黛玉在待人接物上,尤其是在和宝钗交好之前,几乎完全秉承了贾雨村那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