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孙悟空头疼的“紧箍咒”咒语是什么?仅仅6个字,道出人世真知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至今仍然是中华文学的经典。现在的大众即使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但也通过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对这个神话魔幻的故事而倾心。

西游记的故事虽然早已人尽皆知,但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不一样的体会,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在有的人看来是斩妖除魔的快感文学,而在有的人那里却是人情世故的妖魔化体现,至今这本书仍然有很多的谜团没有答案,但在这其中,很多观众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令本领强大的齐天大圣都闻风丧胆的紧箍咒,它的咒语到底是什么?

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当唐三藏遇到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时,为了能更好地控制住孙悟空的本性,不让他为所欲为,于是菩萨便赐给了唐三藏一个紧箍,并传授了独门的咒语,名叫“定心真言”。多亏了这紧箍咒,孙悟空才能听从教导,师徒四人才能顺利地开启西天取经之旅。否则,《西游记》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但是这紧箍咒,在原著中是“嗡、嘛、呢、叭、哞、吽”这六个字,看似读不懂,但其实翻译成中文就是“清净智心”,意味着让身心清净,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孙悟空虽然本性活泼,嫉恶如仇,有一身通天的本领,但是他却掌握不好度的原则,只一味地遵从自己的欲念。于是在后来不顾一切,大闹天庭,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可是这五百年来,并没有彻底改变他的心智。唐僧身为他的师父,不仅仅是要保护的人,更像是自身对立面的道德准则,一再地提醒他要学会收敛,要关心人情世故。

所以这紧箍咒就是孙悟空违规准则的责罚,让其内心安静,真切地看清是非。最初,孙悟空面对这紧箍咒很不理解,甚至用武力来反制,但是在经过几次痛苦之后,孙悟空果然有所进步,能够更好地与师父沟通,收敛了自身易怒急躁的缺点。

《西游记》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如此深刻的道理,可见这本书在精彩故事的外壳下有着更警醒世人的伦理道德。在小说中,孙悟空作为一个自在随心的代表,还有紧箍咒能将其强制控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内心的欲望,成为一个道德规范内的正人君子呢?

孔圣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道:“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便是很好的解答。人生在世,并不是事事都要压抑,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农民想在年末有个好收成,皇帝希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欲望,如果正确地利用欲望,那方能借势而为,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如果欲望过盛,则会物极必反,人将会被欲望操纵,成为欲望的傀儡。

历史上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贪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羊舌鲋,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他,没有学到正经的品行与本领,反而在权贵之中掌握了贪污受贿的发财之道。在朝廷任职期间,不仅不公正,还接受美色与钱财的贿赂判了许多冤假错案,最终惹怒了当时有地位的刑侯,被斩于马下,随后游街示众,来警示世人。

自古以来,像羊舌鲋一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很多自诩高洁的人士,当踏入名利场的时候,便不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掌握不好适度的原则,结局只能是变成世人所唾弃的样子,一边沉沦,一边暗暗自喜。

当读者在书中能够体会孙悟空带紧箍咒的痛苦时,那这个咒语就不仅仅是针对孙悟空的。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幼时的随心所欲到成熟之后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循循教导的老师和父母,还是社会运行的规则,都是在给我们进行劝导和规诫,帮助我们能成为更有“心智”的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文学经典,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寻到不同的意义。《西游记》是如此,其他书亦是如此。但是读到最深处,不论是通过正例的引导,还是反例的警戒,其背后的核心一定是在别人的思想舞台上,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