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可喜的是,当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遇到障碍的时候,“Z世代”的年轻人,借助技术手段,找到了与古老非遗对话的方式。
随着缅甸传统器乐的旋律,舞台上的木偶“王子”在线条牵引下,抬手提足,跳跃旋转……动作灵活,栩栩如生。此刻,表演者的动作越来越敏捷,他将王子向公主求爱的故事情节在舞台的方寸之间表现得淋淋尽致。
在提拉勾挑间,他赋予了木偶丰富生动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为它们注入了生命之源。“我最喜欢表演‘王子木偶戏’。”在缅甸木偶戏固定的28个形象中, 吴盛埃敏对“王子”这个形象情有独钟。在演出中,他把王子神情姿态演绎得鲜活生动;在写剧本时,他为“王子”写出了精彩的粉墨人生。边写着边表演,边表演着边写,吴盛埃敏成为了真正的“木偶戏王子”。
吴盛埃敏家族的木偶戏世代相传,因此他对木偶戏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和木偶戏相伴成长,从小就受父辈耳濡目染。” 吴盛埃敏说,他爷爷是缅甸著名的木偶戏艺术大家。受爷爷的艺术熏陶,他父亲传承了这门艺术,在缅甸文化部担任木偶戏教授。“看父亲表演的木偶戏长大,我对木偶戏越来越感兴趣。”
12岁那年,吴盛埃敏第一次拿起提线木偶。在手指移动的瞬间,他发现木偶的神态、动作在顷刻间发生转变。“木偶仿佛具有了人的灵性,各自忘情地表演着。”随后,吴盛埃敏就央求父亲教他学习起木偶戏。“每天都学得又苦又累!”回忆起小时候刚开始学木偶戏的经历,吴盛埃敏感叹道,当时父亲对他要求极其严格,每天都要训练8个小时,有时候双手都被线条磨出了水泡。虽然吴盛埃敏学得比较辛苦,但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氛围中,他每天都乐在其中。因颇具天赋,他学习的进度也比其他的学生还要快。
经过认真地学习两个月后,吴盛埃敏就能在舞台上表演初级的木偶戏。从同时牵引13根线,到36根线,再到60根线,吴盛埃敏的表演技艺越来越高超。“一提一拉,一勾一挑,日复一日,40年里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但却对木偶戏中这28个角色的感情越来深厚。” 吴盛埃敏说,木偶戏承载着父辈对技艺的坚守,更是展示缅甸文化的一扇窗。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掌握木偶戏的精髓,把缅甸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下去。“我女儿对木偶戏也特别热爱,她对动作要领正在苦心钻研。”这让吴盛埃敏无比骄傲,也让他对世代传承的木偶戏寄予了新希望。
“不仅要会表演木偶戏,而且还要会制作木偶,这是我们家传承木偶戏的最大特点。”在吴盛埃敏家中摆满了他亲手专研制作的各类各样木偶,有身高1.8米的“巨型木偶”,还有10厘米的“袖珍小木偶”……这些木偶都是吴盛埃敏一锤一敲用心打磨制造出来的,他介绍说,木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一共需要5道工序,制作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打磨、抛光、贴金、上漆……这些工序一样都不能少。
“这个零件需要再重新打磨一下。”吴盛埃敏在一堆制作木偶的柚木零件中一眼就发现了这个“不合格品”,他挑出这个零件又一遍遍仔细地打磨起来。敲敲打打中,吴盛埃敏传授起自己制作木偶的经验,“勤打磨是做好木偶的关键工序,每上一层漆前都要仔细打磨。” 一般打磨到位的话,简单的木偶一个星期可以制作完成,稍微复杂的木偶则需要一个多星期才可以制作完成。
随后,吴盛埃敏从木箱里拿出一个穿着华丽外衣的木偶。“这是我最珍贵的一个木偶,我珍藏它已经有24年了。”1995年,吴盛埃敏随缅甸艺术交流代表团到北京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他当时就用这个木偶表演了“木偶戏王子”。谈到这次中缅两国艺术交流,吴盛埃敏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观众特别喜欢我表演的木偶戏,舞台下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缅甸木偶戏让中国观众深深地产生了艺术共鸣,这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吴盛埃敏说,这次北京之旅实现了他想在中国表演木偶戏的梦想,更让他体会到缅中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刻意义。“中国木偶艺术历史也源远流长,希望将来能和中国艺术家一起同台表演。” 吴盛埃敏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