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炮》是莫言的一本长篇小说。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本书曾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背景,讲述了通过身体已经长得很大、精神心理却仍旧停留在少年时代的主人公罗小通狂欢化的诉说,重构了人生的少年时光,抒写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揭示人性的裂变的同时,写出了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茫。
罗小通的母亲务实能干,紧跟时代潮流发家致了富。而罗小通的父亲罗通则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因难以忍受妻子与人通奸的耻辱,杀死了妻子,锒铛入狱。罗小通则成了孤儿。十年蹉跎后,罗小通流落到故乡附近的一个破落不堪的五通神庙里,试图用叙述来打动老和尚,让他收自己为徒。莫言为我们讲述了三代人物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罗小通亲历的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屠宰作坊发展到肉联厂的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父母辈的人物老兰和自己的父母罗通杨玉珍 [10] 野骡子姑姑等人之间的纠葛。第三个故事,是老兰三叔(兰老大)的故事,在“幻境”中由罗小通对着大和尚讲述的经由老兰转述而来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在两种字体的文本中相互交织错综。其中,罗小通在村庄里成长的过程、在肉联厂的经历是主干,以顺叙方式展开。村长老兰的故事是枝干,主要叙述为顺叙,部分在罗小通神奇的讲述中“插叙”。老兰三叔的故事则是夹杂在罗小通“奇幻”讲述中的一种“叶片式的装点”,以“倒叙”方式呈现。
《四十一炮》以作者莫言家乡山东高密的民俗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莫言表示,在高密县如果一个孩子爱说谎,特别会编排故事,人们就叫他“炮”孩儿。当一群小孩成为年轻人时,在他的记忆里人们可以看出有很多东西都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虚幻的成分很多。于是莫言回想小时候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就是个“炮”孩儿,虽然年轻人现在已经20多岁了,但他所经历的传奇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依然是随口“炮”出来的。于是在2003创作了小说《四十一炮》。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