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抛开文本一味深挖原文背后的故事,让红学、曹学、秦学等各种学说盛行杂芜,致使读书人经常被干扰,接受很多与《红楼梦》文本内容无关的知识,最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尤其是很多刚开始接触《红楼梦》的年轻人。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为主轴,以贾家兴亡为主体,以大观园的兴起和幻灭为主旨的一个故事,无论通行本120回,还是脂评本80回,都是《红楼梦》之本。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的故事不等于《红楼梦》的故事,研究曹雪芹是专家学者的方向,普通读书人不建议过度深入。
“红学”是《红楼梦》读者于《红楼梦》文本之外阅读研究形成的一门学问,包罗万象,堪为百科也百家争鸣。
近年兴起的“红评”算红学的一个小门类,属于阅读评论,还上升不到红学的高度。君笺雅侃红楼即是此类。
但无论哪一种“红学”都只是“读者说”,不要过度推崇,更不要奉为圭臬和真理。红学家与你我都是读者,达者为先。
个人以为,要想更简单地理解和阅读《红楼梦》,不妨忘掉曹雪芹、忘掉“红学”,干净的阅读原文,无论选择哪一个版本,都将获益匪浅。
就像阅读《水浒传》,不了解施耐庵也不会造成阅读的大影响,《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牡丹亭》这些历史名著也都是如此。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当然很重要,但不研究他,也并不会影响阅读理解《红楼梦》。
之所以建议忘掉曹雪芹,在于胡适之后的“新红学”将《红楼梦》引向曹家故事的理论未必正确,对《红楼梦》的阅读也并不利。以至于产生了三个固式阅读“定论”。
一部文学作品必然会有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但要说《红楼梦》就是自传体则未必正确。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曹雪芹分明借鉴了《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的故事。婆婆看上了别人,拆散了一对佳偶。
比如神瑛侍者转世的三生石故事,选取自苏轼的《僧园泽传》。一看三生石,就知道贾宝玉前世神瑛侍者是个和尚,他的母亲姓王。
贾家的抄家故事,也并不类似江宁织造曹家巨额亏空不法被抄家。
贾家因与北静王结党谋逆不轨,在平安州发动了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夺权冲突失败,是抄家主因。
贾家抄家之前就为皇帝不满和猜忌,则源于另一场皇权之争。
皇帝与义忠亲王老千岁争夺皇位胜出,贾家却在暗中支持义忠亲王,对新皇帝不忠不顺,通过焦大的骄狂自大表达出来。
而贾家、皇帝、义忠亲王老千岁和太上皇的朝堂格局,分明就是玄武门之变前后的局势。贾家效忠太上皇,最终被皇帝以“威胁”为由消灭,也非常清楚。
其中融入的明清历史并不是主轴。兴亡的道理才是主旨。
再比如《红楼梦》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金陵,而是在京城。之所以名金陵十二钗在于早年的户籍制度是指原籍。
贾家原籍在金陵,并不表示他们生活在金陵。
事实上贾家在金陵有宁国府、荣国府,在京城有敕造宁国府、敕造荣国府,金陵属于应天府叫南京的情况……曹雪芹无疑借鉴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历史片段,这也与曹家无关。
所谓“爬灰”,借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前,老嬷嬷说“哪有叔叔睡侄儿床的理”,讽刺了朱棣的靖难之役。
宁国府借鉴了明代的一些元素。比如贾敬的不作为、贾珍、贾蓉的不成器,都与正德、嘉靖皇帝类似。贾敬的人物原型无疑借鉴了嘉靖皇帝。
荣国府借鉴了清代的一些元素。贾母带着儿孙一大家子,也与孝庄皇太后的情况类似。
这些原文的情节都与曹雪芹没什么密切关系。《红楼梦》里的家长里短肯定会有作者的经历和感悟。但要说是曹雪芹“自传”则未必。
所以,忘掉“曹雪芹”和曹家故事,忘掉“红学”,仔细阅读原文,更能形成自己的角度,得到更纯粹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