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的孩子很有灵性
一看就很可爱
让人很是向往
令已经为人父母的80后90后们
有人认为,一眼看上去就不美,扭曲小孩子的审美观;有人评价画面中的儿童眼神迷茫懒散,丝毫没有反映出中国少年儿童的精气神;更有人指出,画作风格阴郁怪异,恐怕对儿童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
据极目新闻报道,比起文字,插画因为更加醒目和形象,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一幅幅插画,很可能构建起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大家更希望孩子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积极阳光、丰富美丽的世界。
业内一位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分析称,封面在正确传达图片信息的同时也要传达美感,它影响着人们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本书审美水平的体现。虽说审美具有主观性,但是在培养孩子审美的阶段,应该做好基础性引导。作为教材更应该尤其注意,应根据当下时代特色和审美,绘制符合时代风貌的人物插图。
对此,成都摄影家协会美术分会副秘书长张明静表示,插画本身有多个风格,但目前网友所质疑的人教版教材插画风格确实很怪异,看起来不是很舒服:“人们对美的感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可能以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对这个插图有审美意识。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对美的讲究越来越高了,也就会开始质疑之前的插图美感。”
张明静认为,适用于青少年教材的插图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比较愉快的、舒服的。其次,就是图片需要趣味性,就像漫画虽然变形夸张了很多,但它带给人的感受是有趣的。另外,就是图片要有引导性,可以通过图片人物的表情等,让孩子们对美有共鸣。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此次受到争议的人教版教材插画,从目前公开展示的几幅图片来看,没有很好地展现中国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潘知常认为,教材的插画需要既立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够跟上新时代,能够反映当下的精神风貌。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表示将重新绘制相关插图,并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那么在教材重绘之后,我们又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半月谈发评论称,这次教材插图引发公众不满,冲上网络热搜,也提醒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方,教育公共产品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编写环节更多引入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教材的细节会被放到网络的放大镜下评价监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被动。与其事后出现舆情再整改,何不在事前就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央广网评论也认为,应重视大众意见:“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时,也不能局限于内部,还可广泛征求大众意见,多考虑社会影响、社会价值,做好法律与社会道德的风险评估,再做最终定夺。”
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教材插画,虽是配角,其作用却也不可忽视。赏心悦目、与教材内容贴合的插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成为他们最初的美育启蒙,培育健康阳光的审美趣味。如果两者都缺乏,那就要问,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更好的?
陶行知有句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材插画千万不能瞎画,教育无小事,更要时时用心,事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