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这天,黛玉第二次葬花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6或7日。

意谓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植有芒作物,“芒”指某些禾本科植物籽实外壳上的针状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是亦稼亦穑的农忙时节。

所以,芒种又常被写成“忙种”,夏收、夏种及春播作物田间管理都集中在这一时段,芒种是实实在在的大忙之季。

“芒种后见面”,是指芒种以后新小麦的面磨出来,人们开始享受劳动成果,青黄不接的难挨日子过去了。

天道酬勤,这是上天对劳动的肯定啊。

芒种这个节气,浓缩了耕耘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丰收的喜悦、劳作的辛苦、对未来的期盼,都在其中了。

因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麦收时间也不尽相同。

在我的老家胶东一带,麦收是在芒种以后,济南要早半个月左右。

农耕时代,割麦是重体力劳动,要趁好天气,跟时间赛跑,简直就是打一场硬仗。

如今收麦用联合收割机,想来不用那么辛苦了,但依然要抢时间。

所谓好年景,正是此意了。

黛玉第二次葬花是在芒种节这天。《红楼梦》中说,芒种节的风俗是祭奠花神,因为古人认为,芒种一过,便是炎炎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恰巧头天晚上黛玉去找宝玉,吃了闭门羹,怎不伤感?

黛玉一腔无名幽怨尚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收拾些残花落瓣去掩埋,不由得感花伤己:

书中借宝玉说出:宝玉正寻黛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

第一次是在初春时分,桃花谢落,宝玉说撂到水里,让其顺水漂走,黛玉不同意,说这样遇到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会把花糟蹋了,不如扫了装在绢袋里,葬在花冢中,拿土埋了干净。

黛玉多愁善感、冰清玉洁之性情于此可见,也为后来芒种时节葬花埋下伏线。

“黛玉葬花”是千古绝美的意象,天才的雪芹先生,在诸多方面把《红楼梦》推至顶峰,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对应的也是这个时节。

枣树“立夏枝叶长,小满刚开花。芒种到夏至,枣花开满树”,那枣花必也边开边落,若树下正好有衣袂飘举的人儿路过,花落衣襟,多美的一幅画!

小满时节开始的“动三车”,延续到芒种了。劳动是辛苦的,劳动也是美丽的。

在古人看来,伯劳和百舌是善鸣之鸟的两类典型代表,伯劳因阴气微生而啼叫,百舌因阴气微生而收声。

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螳螂在这个时节破壳而出。

有一年春天,我把家中的平安树搬到楼底下,接接地气,不料螳螂在树上下了子儿。

天冷后把树搬回家,冬天家中有暖气,气温高,忽然有一天爬出了很多黑色的小螳螂——螳螂子儿误以为夏天到了。

好在我家阳台上有一些绿植,小螳螂们暂时在那里安了家。

教育上的揠苗助长也是同理吧?

可见改变温度,就可改变生物的生长周期,塑料大棚里的蔬菜水果就是这样种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