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炎黄子孙,你知道龙纹吗?

龙作为华夏民族共有的图腾,被视作最高祥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传统 红木家具 的 纹饰 上,也不乏其身影。龙身上的王者之气也受到皇家帝王的尊崇。像红山文化出土的许多精美玉龙,便只有九五之尊的帝王方可佩用,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之下更能彰显龙的尊贵。

现在龙的纹饰已随处可见,带龙纹的器物唾手可得。但是等级制度并未完全消失。不是每个人死后都可以降半旗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元首级的接待规格的。我记得在文革浩劫时,红太阳、向日葵,甚至芒果都成了圣物。蜡制的芒果被玻璃罩罩着,供在桌上以示瞻仰,不能对其有丝毫的不敬。还好,这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浮沫,稍纵即逝。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不一样了,它已深深地沉淀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要不我们怎能被称为龙的传人呢?

红太阳、向日葵为什么没有称为文化传承下来呢?主要是因为红太阳只有一个,大家只能作为大葵花臣服于它,围绕着它一刻不停地旋转。而龙就不同了,它能给人们生活带来美好的企盼。我们哪一个家庭不是望子成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就曾说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当然,还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鲤鱼一旦跃过龙门就会化为龙,预示着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就可能成功,成为一条行云布雨的巨龙。

在明清时期,许多器物或是家具上,都有龙的纹饰。这些龙纹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制,不能僭越。在故宫,我们看到那些雕饰着龙纹的家具,龙的牙齿、须发、鳞片都雕刻得十分精细,栩栩如生。民间百姓也十分喜欢龙纹,普通民用家具上也隐现着龙的纹饰:为不违制,只不过称其为草龙、夔龙、拐子龙,均为龙的变形图案,也就是龙形而藏其爪牙,去其鳞片,变得更为简洁,实用。还有鱼化龙的图案,其龙身雕刻得很是完整,只是留有一条鱼尾巴,还没有变成真正的龙。不过鱼化龙的图案在家具上不是很普遍。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仍受今人的喜爱与尊崇。我们在今后的使用中要使其不失尊贵地位,该用在哪儿就用在哪儿,不要滥用。比如家具的脚踏或卑下位置就不宜使用,应将其放在显要位置。以前有一种天坛牌洁具,每当如厕看到便池上印着天坛祈年殿的图案,就让人心生不悦,祈年殿那可是一国之君从事国家大典祭天的地方。我们后人作为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不可轻慢亵渎,以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光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