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后补弱,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易错点归纳(三)

接下来,以下是高中物理所需知识点的总结/易出错点的总结。期中考试是对学期前半学期各年级学习成绩的测试,以检验知识点是否有扎实的把握。结果下来后,及时纠正和弥补缺点是最重要的。
 

八、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有两种情况,物体是平衡的:一种是粒子在一条均匀的直线上静止或运动;另一种是物体没有以匀速旋转或旋转(此时物体不能被视为粒子)。

2.协同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态:物体零加速度的静态或均匀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关节=0或SigmaFx=0,σFy=0。

两个力平衡:这两个公共点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三力平衡:这三种合力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种力的合力等于第三力,相反方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任意两种力的合力必须与第三力相平衡。

c,如果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以采用正交分解,并且必须有:

f合并x=F1xF2x。FNX=0

F合并y=F1yF2y。FNY=0(按接触面或运动方向分解)

(3)平衡条件的推断:

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到的一个力的合力与另一个力的合力相反。

当三个共点力作用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粒子)时,三个力的矢量在相同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一个闭合三角形。

3.平衡物体的关键问题:

当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成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种物理状态)时,转向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它可以理解为“只是出现”或“碰巧没有出现”。

分析关键问题的方法:

极限分析:通过适当选择一个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最大值”、“最小值”、“”、“极右”),就会暴露出更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以便于解决问题。

容易出错的现象:

(1)整体法和隔离法不能灵活应用;

(2)动平衡不考虑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确定临界条件。

9,牛顿运动三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所有物体始终保持匀速的直线或静态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谅解:

结果表明,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的指标(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力、运动状态无关)。

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导致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保持运动的原因。

3是通过理想的实验得到的,不能用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与外力F成正比,与物体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1瞬变: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矢量:加速度方向与联合外力方向相同。

3均匀性: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结合是针对同一物体(相同的研究对象)的。

4恒等式: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组合单位由SI统一,使主单元5相对:加速度相对于惯性系。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一样大小,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谅解: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步性。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不是第一力,然后是反作用力。

(2)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即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存: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存是它们自身存在的前提。

(4)力和反作用力的非叠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每个物体都产生各自的作用,它们的合力是无法得到的,这两种力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抵消的。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远低于光速),但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小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应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角度来处理。

容易出错的现象:

主要结果如下:(1)误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一个是认为惯性和力是相同的概念。

(2)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不能正确地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物体运动加速度与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不能正确应用于轻绳、轻弹簧、轻杆等理想化模型。

十。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

1.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的基本思想。

(1)通过仔细研究问题来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震法对力进行了正确的分析。

(3)坐标系的建立与正交分解力

(4)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找出解决办法。

2.解决连接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了最佳研究对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以采用“先整体后隔离”或“分离隔离”的方法。一般来说,当每个部分的加速度是相同的,方向是相同的,它可以看作是整个研究。当各部件的加速度和方向不一致时,应分别进行隔震研究。

(2)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应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方程,并给出了解。

3.关键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是:

主要内容如下:(1)应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工况的变化或过程引起的受力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应找出临界状态和临界状态。

(2)在某些物理过程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利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容易出错的现象:

主要结果如下:(1)在加速度系统中,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用张力F直接拉一个物体就等于拉一个物体的重力为F。

(2)在加速度系统中,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当垂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支承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度系统中,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为了产生相对滑动张力,必须克服两个物体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

1.动力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了解物体的作用力和确定物体的运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如下:

1根据力,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2)根据问题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物体所受的未知力是由物体的运动推断或决定的。

1根据运动条件,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的合力,以求未知力。

(3)说明:

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力和运动,并善于绘制力图和物体运动的草图。无论是什么问题,都要把握力与运动的关系,这是连接加速度桥梁的关键。

(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力,每一段根据其初始速度和外力来决定其运动,在一种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滑动摩擦力随弹性力的变化而变化。

(二)、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在水平支承上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垂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在支撑上的压力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撑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称其为超重。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承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称为失重现象。在其理解中,应考虑到以下三点:

(1)当物体超重和失重时,物体的重力不变。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不取决于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动,即不是速度方向,而是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由重力引起的所有物理现象将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止、平衡失效、物体浸入水中不再受浮力影响、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压力等。

容易出错的现象:

主要结果如下:(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当两个物体之间的弹性力发生变化时,两个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必然会发生变化,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错误地认为滑动摩擦力是相同的。

(2)一些学生没有认真检查问题的含义,没有注意问题状态的变化,不能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从而导致问题求解的失误。

(3)有些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超重是物体重力的增加,失重是物体重力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