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致谢
幼时淘气,但比同龄人沉稳些许,觉得掌管一方天地就是整个世界,青少年时叛逆,标榜与众不同,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但也在这样的情绪中与所谓“正轨”渐行渐远。高中,以厌世的态度写文字,短暂有过少许拥趸。在十八岁时,凑得五百四十来分的高考成绩,作为一个山东考生,只能无奈南下,蛰伏于浙江万里学院,一座在不断发展的本科院校。
去本科学校报到的当天,考研便进驻到我思想的最关键位置,顶着种种压力和目光,一路向前,拿出了远比自己当年备战高考要认真和拼命的姿态,这时我深深体会到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2012年,考研成功,正式来到了在梦中求索多年的上海。2015年,考博成功,继续存在于上海大学,开启传说中的博士生涯。
(与我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合影)
光轮飞转,戊戌狗年已过三分之一,就如同夜观明月星辰,当它们在我的头顶划出四分之一个圆弧时,这一夜的时光就在我的个体生命中坍缩消失了。又是一个气温多变的春季,上海大学校园延长校区却因改革性整修而缺少了以往浓郁的香樟气息。回首从进本科学校大门起至今的生涯,已有十年光景,恍如隔世却又历历在目。随手拾起案旁的镜子,发现自己的面容较自己印象中的追风少年,已不是同一范畴,越发明显的白发将一张显露成熟的脸庞映衬的愈加沧桑。心,还是那颗二十来岁的心,年纪,却已至而立。人生二十八年有余,在校园中肆意徜徉了足足二十三载,眼看着同龄人的孩子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自己却还是个从未踏上过社会的全职学生,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尚未开启的孩子。后悔吗?也许吧,后悔没有在尚可以无惧无畏的年纪,去拥抱最纯真的爱情。然而更多的,是坦然与超脱,因为回想起当年发奋考研的自己,回想起当初接到多份世界知名企业Offer但却毅然决然选择继续读博的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多么的“中二”,同时又多么的与众不同、多么的勇气可嘉。
(与复旦大学周斌教授、复旦大学张振华教授、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合影)
感谢见证我一路走来的春之明月,夏之风,秋之红叶,冬之雪。
父母之大恩,铭记于心。
怀念祖母、祖父。
戊戌年 春
完稿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蛋.
袭.
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