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八月,苏轼的续弦妻子王闰之去世,同年九月,高太后病逝,这两个女人对苏轼而言,算得上是“幸运女神”,前者在他的生活中对其无微不至的照料,后者在政治生活中,时时庇护他免遭政敌的诽谤和陷害。
但在高太后病逝后,一切都变了。哲宗皇帝亲政,当了数年“傀儡”的哲宗皇帝,终于能够自己做主了,当然要有一些政治手段,而曾经的老师苏轼,便是被打压的对象之一!在宋哲宗眼里,苏轼是不折不扣的元祐党人,是阻碍新法的绊脚石,因此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们,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苏轼更是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惠州才算稍微安定下来。惠州属于今天的广东省,在北宋时期,还是一片半开发的不毛之地,年近六十的苏轼被贬到此处,其辛酸可想而知。
苏轼在元祐年间的心态是复杂的,虽然苏轼总是能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但遭遇种种变故,也不得不让他有些心灰意冷。据说下面这首《行香子·述怀》便是写于此时的一首作品,从词意来看,苏轼的心境是低沉苦闷的,把酒对月而无有赏识者,人生苦短、时光匆匆、知音难觅的悲凉,使得苏轼兴发了归隐山林,成为隐者“闲人”的心态。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从写景起笔,开篇就有一种出尘的清澈感,“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夜色清新,尘滓全无,月光皎皎,洒下片片银辉,词人抬头望月,不禁心有所感,这样的景色,最适合把盏赏月,他果然这样做了,“酒斟时、须满十分”,喝酒便要满上,何其豪迈爽朗!
酒到杯干,词人面对美酒月色,没有“起舞弄清影”的狂放,没有“对影成三人”的洒脱,而是生出了对人生的一些感慨,“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人生中的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一些虚的东西,劳神费力的去争去抢,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只不过是白驹过隙的南柯一梦而已,“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为了表现人生的虚无和短暂,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先是使用了《庄子》中的一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认为人生和宇宙万物比起来,短暂地像是日影移过墙壁的缝隙;而在诗人笔下,人生犹如火花一现般短暂,“凿石见火能几时”、“石火光中寄此身”,又如梦中有梦一样虚无缥缈,“浮生暂寄梦中身”。苏轼一连使用这三个典故,不过是想表示人生的短暂和虚无之态罢了。
下片开篇,继续以感慨的语气,写出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这是苏轼怀才不遇的叹息,宋哲宗继位后,一改高太后时期的方针策略,将苏轼这种大才疏远流放,所以苏轼的这种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苏轼此时的心情,只怕除了不被任用的苦闷外,还有无人知己、知音难觅的悲凉,所以他说,“开口谁亲”?谁能倾听自己的心声呢?没有人。
于是,苏轼只能凭借自己的一派乐天精神,在这纷乱、痛苦的世界中,寻找自我解脱,“且陶陶、乐尽天真”,《诗经》中说“君子陶陶,左执翿[DÀO],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忘掉人生中的种种烦恼吧,去享受人性中的欢乐吧!而苏轼的欢乐,又是非常简单的,他只想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闲人”,“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但他这个“闲人”的生活,却是富有诗意和意境的,“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三种事物,却将人生中闲适淡雅的田园式生活表现地极具意境美。弹琴、饮酒、赏玩山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苏轼却用了十个字,便描绘地如此美好,令人顿生向往之情,想要回归田园,做一个无忧无虑的“闲人”
苏轼的这首词,虽然略显消极,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原来,他在乐观旷达之外,还有这样苦闷悲伤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那个“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轼,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和亲切,而且,苏轼又为我们描绘了多么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啊,“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倘若真的做到了,能令多少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