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一)

从今天开始,由我带领大家每天一起学习一首汉魏六朝诗歌,我们先从文学背景学起——

汉魏六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是继承《诗经》、《楚辞》后的古代诗歌第三次繁荣。古典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进步。无论是诗歌的表现内容(现实主义的出现),还是艺术地表现手法——律诗,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创作实践中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都为后来的唐代诗歌打下了基础。

汉魏六朝包括从西汉政权的建立(公元前206年),到隋末的(公元618年,在文学史上,隋朝一般归入六朝分期),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状况,主要有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两类。其中,文人创作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民间文学一般较多地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民歌的固有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

这段时期的民间文学,较早的优秀作品都收入在汉代的乐府民歌中。“乐府”是西汉设立的音乐机构,他的任务除了制作保留贵族用于郊祀宴飨之用的乐章外,还兼采民间诗歌,“略论律吕,被之管弦”,即配上乐曲,使之成为能够合唱的歌词。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街陌谣讴”,多半出自社会下层,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比起同时期统治阶级中盛行的歌功颂德的“汉赋”来,具有较为深刻和生动的内容。例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等,都是汉乐府中的名篇。继汉乐府的南北朝乐府,也保存了许多民间优秀作品,如《木兰辞》就是一篇传扬久远的佳作。比较而言,汉乐府内容宽阔,风格质朴;南朝乐府清丽婉约,缠绵感恻,多是民间情歌;北朝的乐府则慷慨雄健,风格粗犷,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国思想和勇武精神。从诗歌形式上看,这一时期的乐府民歌绝大多数是五言诗和杂言诗,有不少是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在乐曲上,汉乐府民歌分属于《鼓吹曲》、《相和歌》、《清商曲》。《杂曲》等类;南北朝民歌主要有《清商曲》、《杂曲》、《横吹曲》等。

与乐府民歌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汉四百多年间,文人的诗歌创作寥寥可数。比较有名的是梁鸿的《五噫歌》、张衡的《四愁诗》等少数短章,此外就是《文选》等所收录的旧题为苏武、李陵所作或题为《古诗》(作者未详)的三十多首五言诗。梁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论西汉文学时说:“自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诗歌)靡闻。”又说:“东京(东汉)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足见两汉文人诗坛,的确是很冷落寂寞的。

文人诗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繁荣起来,是在东汉末年建安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乱、人民遭受重大苦难的时代。建安诗歌一般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人民疾苦寄以不同程度的同情;在诗人们的另一些作品中,还写出了急于建功立业,拯救乱世的抱负和理想;除此以外,他们也写一些游子思乡,思妇闺怨的诗作,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建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有较高的成就,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是兴起于两汉而成熟于建安的。建安诗坛的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等、

建安以后,社会政治更加混乱动荡。特别是在晋朝立国后,统治者对不服从他们的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手段,统治集团内部又相互厮杀,一般文人学士只好到处老庄哲学中去寻找免祸的方法。太康(晋武帝年号)时期,继承建安逸风的尚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写了一批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到了永嘉时期(晋怀帝年号),便出现了孙绰、许询、桓温、庾亮为代表的“玄言诗”派,这些诗以写老庄的哲学“玄言”为主要内容,既无生活情趣,又缺少形象思维,因此很快就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出现的“游仙诗”以及稍后出现的“山水田园诗”,可以说都是高压政治产物。这些诗歌往往寄情山水,宣扬隐居避世的消极思想,构思和用词又多嫌隐晦偏涩,因此优秀的作家作品不多。比较特出的是陶渊明的诗歌,词旨深远,意境清新,造语朴素精炼,摆脱了当代空洞晦涩的诗风,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朝宋以后,诗歌创作片面追求形式美,忽视内容。加之沈约等人提倡“四病八病”之说,讲求格律,一时成风,虽然对诗歌的表现技巧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却对南朝后期诗歌创作的形式主义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到了齐、梁两代,文坛在皇室贵族的把持下,诗风更向形式主义发展,梁简文帝首倡的以表现宫廷生活为内容的“宫体诗”,就是这一倾向的直接产物。晋室南渡以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极不安定,文化发展处于停滞,有影响的作品和作家很少。以上这些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发展的概貌。

就个人而论,建安以后,成就和影响较大的诗人有魏晋之际的嵇康、阮籍,晋代的左思、刘琨,晋宋之际的郭璞、陶渊明、谢灵运,宋代的鲍照,齐代的谢朓,梁代的庾信等。他们的诗歌在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创新方面,往往高于同时代的一些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