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词,一婉约一豪放,那两人之间存在相同之处吗?

宋代词坛上,有大名鼎鼎的“济南二安”,即幼安辛弃疾、易安李清照,这两人均以词闻名,又同是山东济南人,所以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祯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意思是说,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之佳,再无一个济南人能够比得上,其实何止是济南人,即便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够与之比肩的词人,也少之又少。

李清照与辛弃疾,堪称南宋词坛的顶峰,一个以婉约词闻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以豪放词称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乍一看,除了同为济南人之外,李、辛二人的词风,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但其实两人的词,除了明显的不同之处外,也存在这少数的相同之处。

词坛大家,多有自己最擅长的风格,或婉约含蓄,或豪放奔腾,或清新雅致,固然大家什么风格都能驾驭,但总有一种主要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几乎如打上烙印一般。显然,李清照和辛弃疾各自擅长的风格有很大差异。

李清照的词,总基调是含蓄伤感的,尤其是南渡以后,词风更加感凄。像她的《声声慢》是非常著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以说是李清照这方面感情的真实写照,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另外,我们再来看一首写元宵节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代的元宵佳节,本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平常百姓都会张灯结彩庆贺数日,而李清照却在这个时候,充满了对往日情景的沉痛思念,充满了对现在生活的哀怨悲凉,悲伤沉痛,让人不忍卒读。

而辛弃疾的词,总基调是豪迈雄浑的,即便是词中充满了对国家沉痛的忧虑和英雄无用武之处的惆怅,也掩盖不住那语言的豪迈,那气势的雄浑。所以辛弃疾的词,读来总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像我们非常熟悉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无疑谁读了都会感到一股雄浑气势。这类的词有很多,再举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从中读出了一位心怀天下的士大夫,登高远望时,满怀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满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但是我们大声朗读之下,还是会感觉句句有气势,在这气势之下,是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心。

李清照的词,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和身世际遇,即便是后期的作品中,有一些词牵涉到家国情怀的大话题,我们能够读出来她对北宋王朝的悲戚,但也多和她个人遭遇的不幸有关,只是惊鸿一瞥的暗示。读李清照的词,更多地是体会一种个人情感的表白,以及在国家遭难时,普通百姓的内心情感展现。

当然,也有例外,但最典型的作品,不是她的词,而是她非常著名的一首五绝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昂的呐喊,鲜明的观点,能令每一个投降者汗颜!

辛弃疾的词,更侧重于抒发爱国情感和英雄无奈的惆怅,所以辛弃疾的词,大手笔多是大话题,是对统一中原、对抗金报国的直接抒发,哪怕偶尔的赋愁之作,这愁也多是对国家风雨飘摇命运的愁,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愁,对人生匆匆难以建功立业的愁,总之,爱国情怀极浓,抒发的情感少有单纯的个人色彩。

如果极端点概括,就是:李清照更侧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辛弃疾更侧重家国情感的抒发。这是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在情感侧重点上的不同。

李清照的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擅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情感,可读来却有深刻的韵味。她的词,无论是抒发离愁别绪还是际遇不幸,都如白话一样娓娓道来,甚至有时候不需要翻译,也能让今天的读者看懂,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而辛弃疾的词,表达方式就非常灵活了,抒情、叙事、议论均不拘泥,有诗歌的特点又有文赋的气势,甚至连戏剧化的场景都能入词,而且非常善于用典,有些词,开头到结尾,能用好几个典故,不常读书的人,很难一下领悟他想表达的情感,如“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开头便用李广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一连用了张翰、刘备的典故,如果不是熟悉古典文化,就不太容易理解这几句的意思。

这是两人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两人都是词中大家,作品也都受到无数人的喜爱。表达手法不必拘泥,重要的是真实情感,杜绝无病呻吟。

当然,从细处来说,稼轩词和漱玉词的不同之处太多了,这里只选了三点极具代表性的以供参考。但,即便两人有如此“天壤之别”的不同,他们之间,也有一些相同之处,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和辛弃疾词的相同之处,我觉得也有三点比较典型,为:1)消闲词的清新雅致;2)爱国情怀的真实表达;3)风格的多样性。

李清照是富家小姐,嫁给的人家也是官宦之家,所以李清照年轻时,写了一些游览消闲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一个大家闺秀的浪漫情怀和清雅悠闲。辛弃疾南归之后,因受到主和派的打压,曾断断续续赋闲达二十年之久,这些年中,他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对农村田园风光,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描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消闲之作。

两人的消闲词,其实颇为相似,都充满了清新雅致的浪漫情怀,意境佳妙,让人读来心情愉悦。先来看李清照的一首小词《如梦令》:

少女的天真烂漫与生活的惬意美好,展现地淋漓尽致,让人读完有一种如在舟中与之同游的感觉。辛弃疾的消闲词,也有类似感觉,如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儿童拿长杆偷枣的场景,生动逼真,活泼有趣,极富有生活气息,而词人在一旁闲看,不去打扰的雅致,更是令人感到温馨和美好。

这是两人消闲词共有的雅致清新的意境,能写得这样好,无疑都是因为他们真的热爱生活,写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

第二点,是两人爱国情怀的真实表达。

前面说过,李清照的爱国情,多是通过个人遭遇的不幸来表现的,直接描写家国情怀的作品不多,但我们仍然能从她的词中(尤其是晚年作品),体味出浓浓地爱国情,那种对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对往日繁华的怀念,无疑都是因为对国家支离破碎的深刻忧虑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就更不用多说了,在他留存的六百多首词中,与爱国有关的词作,占了不小的数量,辛弃疾的一生,几乎都是为国事而操劳,哪怕是赋闲在家,仍然是时刻忧愁的,所以当他以六十多高龄被重新起用时,仍然渴望建功立业,“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爱国情怀的词作太多了,举一首简短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高超的象征性手法,写出了浓浓的爱国情,历来受到读者的赞赏:

第三点,是两人风格的多样性,不能单纯地以婉约或豪放来标记。

有人说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作家,其诗词多为含蓄婉约的柔媚作品不假,但李清照其实也有豪放之作,除了那首《夏日绝句》之外,有一首《渔家傲》词,不输豪放大家,词曰: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虽然这是一首记梦词,但这梦境奇幻雄浑,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和豪放气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是何等气势,令人心折。

至于辛弃疾,虽然以豪放派闻名,但是写起婉约词来,也不输秦观、晏殊等大家,比如一首《祝英台近·晚春》: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真是柔到了极处,婉约到了极处,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怎能单纯地以“豪放”来定义呢。

当然,辛弃疾存词六百余首,而李清照只有五十余首,两者数量上的差距,使得稼轩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从风格多样性来说,两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又在擅长的风格之外,别开天地,写出了后人少有能匹敌的作品。

可以说,李清照和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耀眼明珠,均有极高的成就,并非这短短三千余字所能描述完整的,在此仅列出三点不同、三点相同,以供大家参考。至于谁是南宋词坛第一人,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