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农忙的季节。广袤的农村大地先割麦后插秧,轰鸣的机械声代替着此起彼伏的秧歌号子奏响起丰收的前奏。高邮甘垛镇目前仍部分保留着人工插秧的传统,农人们在田里一边插着秧,一边唱着歌,那熟悉的画面一下子打开了几代人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
每到农忙时节,老一代人都有这样一段共同的回忆:忙碌的地里田间,嘹亮悠扬的秧歌声此起彼伏,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美丽的高邮湖,不仅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人们,还孕育出了高邮民歌等独特的水乡文化。高邮民歌中以秧歌号子最具特色。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栽秧是件很辛苦的活儿。因为是夏天,人们头上顶着烈日,脚下泡着泥水,只能苦中找乐,因此风趣逗乐的秧歌号子应运而生。清末民初高邮诗人韦柏森作有《秦邮竹枝词》百首,其中“那如田父秧歌趣,齐唱家家隔垛多”的诗句即反映了当时高邮民歌空前流行的盛况。
高邮里下河地区的秧歌,曲调一般都很固定,歌词都是四句,且如七绝般富有韵律。内容都是插秧妇女们即兴编出来的,或抒情、或自嘲、或调侃、或嗔怪,像互相戏谑。一般采用"间白""对唱"以“一领众和”的演绎方式,风趣俏皮、活泼灵巧、情韵十足。
如今,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秧歌号子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甘垛镇是典型性的水乡,为了记住乡愁,当地仍有人工插秧的传统。
有田有人就有秧歌。高昂的歌声穿过广袤的农田,久久回荡,让人恍惚,仿佛又回到了昨天。任后道是村里公认的好嗓子,少年时生活的磨砺造就他音乐方面的才能,当地不少民歌号子,他不仅会唱,而且唱得响。
冯月芬曾经也是唱秧歌的好手,十几岁下田栽秧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长辈一起唱秧歌了。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冯月芬也早已不下田栽秧了,那些陪伴了她多少青春的秧歌也被埋在了心里。当田里的秧歌号子一起,记忆的阀门瞬间被打开,青春仿佛又回来了。
在甘垛,像任后道、冯月芬这样的民间原生态歌手不在少数,但也越来越少,而秧歌也即将成为远去的歌声。
从小听着秧歌长大的吴本荣对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看到秧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他走到田间,唱起了原汁原味的秧歌……
时代在变,怎样留住乡愁,让秧歌不再远去,一直以来都有人在为之努力。相信总有一天,远去的秧歌能够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迎来新生。
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高邮融媒体中心旗下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2022年4月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述标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