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读毛泽东诗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先秦以降,无数文人墨客执如椽大笔,发忧思,叙时事,抒感怀,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建构起包括诗经体、古诗、乐府、格律诗等多种体裁,以唐诗宋词为两个高峰的诗歌宝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经过千百年的浸润和洗礼,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精神皈依,发挥着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对毛泽东的诗词是喜欢乃至景仰的。毛泽东的文治武功、雄才伟略自不待言,其诗词造诣也罕有人及,诗词中呈现的盛大气象更是空前绝后。这种盛大气象,源发于少年抱负的青春激扬,淬炼于敢于牺牲、誓让乾坤倒转的革命斗争实践。毛泽东的诗词,较之李白的理想浪漫、清新飘逸,多了一分战天斗地的现实色彩;较之辛弃疾的激烈感怀、壮志未酬,多了一分百战归来的气定神闲;较之苏轼的淡然豁达、笑傲风雨,多了一分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对比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脱俗,“飒爽英姿五尺枪”之类的描述也别有一番滋味。

少年儿童读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可以得到传统诗词文化的启蒙,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入伟人的精神世界,发现诗词中蕴含的力量美、崇高美,从而不断涵养自身,有效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徜徉诗词间,可以感受到多维度的意蕴。

这里面,有为天地立心的宏阔志向。恰同学少年时,毛泽东就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长征甫一完结,他在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同时,坚定地得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长征途中,面对莽莽昆仑,他挥毫写就“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造福全人类的伟大理想。

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从“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毛泽东在面对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动时的内心欢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体现了他依靠群众干革命的坚定信念。“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则是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礼赞。

有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充分表达了对困难、对敌人的藐视。面对国际反动势力的攻击,毛泽东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予以回应,对敌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有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前夜向全军发出的动员令。在“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时节,他托物言志,深情地道出“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革命信念。

有举重若轻的世事洞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毛泽东“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这一思想的诗意表达。在得知老友的思想困惑时,他为其开出了“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想药方。

有革命历史的艰辛历程。“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十万工农下吉安”……形成了激昂的革命进行曲,读者可以从中直接感知中国革命如何一路走来。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了《恰同学少年――陪孩子读毛泽东诗词》,为少年儿童读懂毛泽东诗词提供了优质读本。本书适应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在内容和设计上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力求最好的呈现。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家写小书”的出版理念,由著名党史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洪峰进行解读,史实确凿,内容准确,文字流畅。在设计上,采取了“诗画结合”的表现方式,采用最早探索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毛泽东本人曾经予以很高评价的现代美术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致力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少年儿童在审美中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历史性地交到了当代青少年的手中。愿更多的少年儿童通过此书,了解前辈的革命风范,学习党的历史,传承革命文化,打下健康成长的精神底色,在紧跟党走的宏伟实践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篇章。

毛泽东为夫人杨开慧写过三首词,《贺新郎・别友》写离别,《虞美人・枕上》写思念,《蝶恋花・答李淑一》讴歌了他们为时代风雷所净化的革命爱情,也表现了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感生活和家国情怀。

这首词是毛泽东婚后第一次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感情真挚,境界高远,从婉约入,于豪放收,寓豪放于婉约之中,笔触细致而粗犷,描绘了夫妻战友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极富画面感。送别东门路,月残霜重,倍觉凄清;临别长沙站,泪眼相向,忧心如焚;挥手告别,激情奔涌,斗志昂扬。写了革命的气势磅礴和不可阻挡,写了夫妻献身革命、比翼齐飞的博大襟怀和豪情壮志。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这是毛泽东绘就的一幅改造世界的历史图卷。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这首词,是他在长征途中看到昆仑的大雪写的。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这首词开篇势如排山倒海,雄健中又带有秀气。一个“莽”字,透出了昆仑山那郁郁苍苍、高与天接的雄伟形象。它像一个“横空出世”的巨人,“阅尽人间春色”,也给人民带来了灾害,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毛泽东一生举重若轻,面对巍巍昆仑,更以无与伦比的气魄用断然的口吻说:“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他以雄奇的想象,以顶天立地的巨人气概,挥动比昆仑山还高还长的宝剑,把昆仑裁为三截。这首词集雄浑的高山形象、伟大的革命理想、独特的艺术手法于一体,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走下六盘山,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毛泽东自己特别喜欢这首词,留下手迹最多的就是这首词,有十二件。

《文心雕龙》中说:“模山范水,诗人常事。”毛泽东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山,他的诗词大部分写到山,有的妖娆秀丽,有的磅礴悲壮,有的峥嵘奇峭,有的雄浑苍茫。这首词风格清新豪迈、感情激越奔放,以山为背景,表达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和必将战胜敌人的乐观情怀。

毛泽东酷爱游泳,据统计他一生曾18次横渡长江。1956年5月31日中午,毛泽东从武昌岸边长江大桥八号桥墩附近下水,时而仰泳,时而侧游,至汉口谌家矶江面登船,历时2小时,全程近14公里。6月3日下午,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为了考察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他提议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穿过桥墩,游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游了14公里。6月4日,他又一次游过长江,从汉阳游到武昌。在畅游长江期间,他既为浩瀚长江的宏伟气势所鼓舞,又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激励,写了这首词。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充满积极浪漫的豪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既是他一生革命生涯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乐观坚定的人格意志的自然流露。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宏伟畅想,已经变成现实。词中用典,兼有神话传说故事,增添了全词的艺术魅力。(责编:张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