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杜甫继去郊外武侯祠凭吊诸葛亮之后,再次出游。这一次,他来到成都的青城山。善于用诗歌记录自己的行踪、感受、思考的杜甫,会有怎样的诗兴呢?秀丽山川和文学创作,可以帮助杜甫暂时忘记国事战乱带来的忧愁,以及对故土亲人的惦记。7月9日下午,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将开启第八讲。
在上一讲中,阿来以“城阙秋生画角哀”为主题,围绕《野老》《云山》《遣兴》《恨别》《散愁二首》《建都十二韵》等杜诗,对这几首杜诗的里里外外给予精解、延伸,进行发散式深度赏析,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忧国哀思。在新一讲中,阿来将以“使人不疑见本根”这句诗为题眼,结合《出郭》《西郊》《归凤求凰》《琴台》《丈人山》等诗,围绕着杜甫出游,观录所见所闻。杜甫暂且放下心中的苦闷,环游成都一探究竟。能自喻为“青城客”的杜甫,透露出对丈人山的无限热爱。用别出心裁的歌行体再次抒发出杜甫的个人情怀,用蓬勃生机的七言歌行描绘出成都出游的过往见闻。杜甫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受到了禅宗哲学的影响,具有闲适、平静的特点,而且诗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学典故,引经据典成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大特征。
由于该讲座系列的主题是“杜甫 成都 诗”,所以阿来讲杜诗,还会延伸到对成都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解读上。在第八场讲座中,阿来还将引用《新唐书.食货志》《华阳国志》《益州记》《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阐释。阿来称赞杜甫是善于多种诗歌体裁的文学多面手,不管是五言、七言还是排律,杜甫都能写出佳作来。其实,杜甫还会写“歌行体”诗。在新的一讲中,阿来将从诗歌体裁的角度,再度分析“歌行”这种古体诗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