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有“侠气”的诗人,一首爱国诗家喻户晓,却被儿子毁了清誉

这是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里的诗句,其拳拳的爱国之情,在此表达的非常温婉。

这首诗写于道光十三年,这一年龚自珍离开了京城,曾经他满怀一腔热血,希望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所有,但官场如战场,龚自珍最终还是没能有一番作为。

他离开京城,一路南下,心中不免有一丝怅然。但他没有就此沉寂,回到杭州以后,他投身教育,为国家培育新一代的人才。

就在龚自珍教学的这一年,清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中国和英国的关系一度恶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虽然龚自珍已经远离朝堂,但他仍旧记挂着国家大事,他敏锐的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危险气息,他不止一次的和梁章钜以书信交流,商量御敌要事,梁章钜期待着二人共同作战,不想龚自珍的身体没能撑到出发。

哪怕仕途不顺,一生壮志难酬,直到离世的前一刻,龚自珍都没有停止忧国忧民。正如他的诗一般,即使如同落花一般飘零,也要贡献出自己最后的价值。

柳亚子曾评价龚自珍“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侠古无俦”,洪子俊也曾以“侠骨幽情箫与剑”称赞龚自珍的诗,这是因为除了落花,龚自珍的诗句中箫和剑是最常出现的。有人做过统计,在龚自珍所有的诗词中,出现箫与剑意象的共有四十多处。

古人常用剑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是辛弃疾;“挥剑诀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是李白;“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的是贯休…

而在龚自珍的诗句中,除了同样对治国安邦的壮志雄心,还有晚清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龚自珍想要变法图新,拯救乱世的豪情。

箫常常与剑一起出现在龚自珍的诗词中,“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古人写箫,多是用箫抒发缠绵缱绻的情感,而龚自珍写箫,是写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失意。

龚家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从小龚自珍就耳濡目染,立志要入朝为官,治国齐家平天下。但他时运不济,在官场上遭受排挤,晚清时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

龚自珍审时度势,看出了清朝正面临着大厦倾颓的局面,龚自珍有心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却因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报国无门,只能将一腔热忱挥洒于诗词之间。

这样一位有侠气、正直的爱国文学家,却被自己的儿子毁掉了一辈子的清誉。

龚自珍的儿子名叫龚橙,别号龚半伦。之所以有这个别号,是因为在无伦中,他只承认夫妻这一伦,而他所谓的妻子只不过是一个小妾,因此得名半伦。

出生在龚家这个书香世家,龚橙无疑是优秀的,他喜欢收藏古书,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他精通满语、蒙语等多种文字。他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在晚清也排的上号,和英国大使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

但不同于父亲一心为公,龚橙利用自己精通英语这一点,结交外国官员,为自己谋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派恭亲王去谈和,翻译官正是龚橙。

龚橙没有顾及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一步步设套引诱清王朝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恭亲王暴怒,痛斥龚橙,龚橙以父亲为例,说的恭亲王“瞠目不能言”。

“汉奸”的名头就这样落在了龚橙头上,有人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名也推给了龚橙,龚橙毫不在意。

事实上龚橙并没有为英法联军带路,但他也不是完全无辜,在那场灾难中他趁火打劫,偷走了圆明园不少的宝物,这些宝物都被他偷运到上海变卖后挥霍一空。

龚自珍清白一生,也曾意气风发,一心报效祖国。他的诗词又流芳千古,受后世敬仰,不想自己的儿子却卖国求荣,将自己一生的的努力付诸东流。

读者们,关于“龚自珍的诗词”,大家有怎样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