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持诗心、感受诗意?7月7日,由广州市文联主办的2022年第二期“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于线下举办。
诗人、中山大学青年学者、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冯娜来到珠江文学创作基地,以“诗歌献给谁人”为主题,为到场观众讲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如何理解诗歌、体会诗意。
在分享中,冯娜首先介绍了诗歌元素在公共空间中的多种呈现方式,包括音乐、电影、建筑,等等。
她说:“我们常说‘诗与远方’,仿佛诗歌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是遥远;但事实上,诗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和善的追求和渴望,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诗歌无处不在,而觉察它依靠着每个人的“诗心”。冯娜认为,当我们葆有一颗诗心时,我们对生活的体会会更加细腻、丰富且有层次。正如面对一场雨,有诗心的人可以生发出很多感受。
中国古代即有诗教,其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君子之德,兼具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功能,在树德立人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如今,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冯娜还呼应诗教传统,积极投身于青少年的诗歌教育之中。
她认为,孩子们有着纯粹的诗心、天真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往往只需要稍微引导,就可以写下非常美好的句子。“在教孩子们的同时,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冯娜欣慰地感慨道。
“这座城市有非常多的故事等待我们讲述”
冯娜认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是要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场,她结合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历程,为观众讲述了共情在艺术当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能通过诗歌感受到最原初的、最美好的赤子之心,在获得深刻共鸣的同时体认日常、观察社会、理解历史、回应时代。”冯娜说道。
而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一些创作者容易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觉得没有办法停下来观察并描述变化。对此,冯娜认为:“写作者不宜用静止的心态去思考或观照自身的生活环境,而更应该仔细观察并融入生活之中,跟随着生活一起‘流动’。”
目前,广州正着力推动“诗词之都”建设。冯娜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回溯广州诗词的辉煌历史,还要着眼当下、着眼未来。”
她说:“我们的这座城市有非常多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讲述,等待着我们去观察与思考。我们有义务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展现诗词之美、广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