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一首视死如归的边塞诗,决绝壮志,有死无生!

边塞诗发展自汉魏六朝时期,汉末时期建安风骨已有边塞诗的昂扬雄健之风,很多题材也都涉及到了参军出塞报国的内容。比如曹植的《白马篇》,其中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谓是壮志激昂,令人振奋。

边塞诗至唐代发展壮大,唐诗中的边塞诗名篇佳作辈出,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等等至今都脍炙人口。还流传下了许多堪称绝唱的千古名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这些边塞诗有的鼓舞人从军报国、有的感慨边塞征战之苦、有的则借以讽喻穷兵黩武,题材不一而足,意境各有千秋。不过有一首诗虽不如王昌龄、王之涣之作出名,但却是决绝无比,所表达的有死无生之志令人肃然起敬:

不遣胡儿匹马还。

戴叔伦的诗被后世评价曰“其骨稍软”、“雄浑不足”,但其实他的诗大多是以淡泊生活为题材,自然不是雄浑之作。而这首《塞上曲》则是他少有的边塞诗之作,雄浑之中自由一派决绝之志,可谓有力反击了“其骨稍软”的评价。

诗中前两句赞扬边塞军防的威武:我“汉家”的军旗漫山遍野在边塞飘扬,若有胡人入侵定教他有来无回。两句平平无奇,唯气势颇壮。

而后两句则极为出彩: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道出了以身报国之志,此志有多强烈到不愿“生还玉门关”。此处化用了汉代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年思归上书道:但愿生入玉门关。而诗人却比班超更深一层,报国之志,有死无生,以必死的的信念击杀敌军,为国守土。要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要么一生守在边疆,报国至死,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壮志。读来振奋人心,其有死无生的决绝之志也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