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好诗、好剑、好酒,更好交友。于是,便诞生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名句,比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给王昌龄
不难看出,李白性情豪放、人缘极好,与同时代的诗人大多交情颇深。但这其中偏偏有一个例外――王维。
按常理说,在一众唐朝诗人里,李白与王维才应该是最熟悉、最亲密的。李白与贺知章相差42岁,与孟浩然相差12岁,与杜甫相差11岁,与王昌龄相差3岁,而与王维则是同龄人,二人均出生于公元701年,在公元742年前后,还同时在长安做过官。而且,他们还有很多共同好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孟浩然。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天下皆知。而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合称“王孟”),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同样相当深厚。孟浩然的一首《留别王维》,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王维的一首《哭孟浩然》,更是把对友人的哀悼之情写到极致。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最该成为朋友的人,偏偏互生嫌隙――凡是有李白的酒局,王维必不在场,凡是有王维的聚会,李白必定缺席。这非常违背常理。
坊间传言,李白与王维之所以“老死不相往来”,是因为一个女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大概就是说,王维是靠着玉真公主的举荐考上的状元,李白也是靠着玉真公主的举荐供奉的翰林,二人都与玉真公主有暧昧关系,由于情敌身份故而关系微妙。
当然,坊间传言也只是坊间传言,或真或假,权当娱乐。抛开绯闻不谈,真实历史中的李白与王维之所以“不和”,其实是典型的“道不同, 不相为谋”。
李白和王维的“道不同”,从他们的称号中便可瞥见一二――李白称“诗仙”,是信奉道家的,王维称“诗佛”,是信奉佛教的,二人信仰不同,性格迥异。
李白性格豪放,肆意张扬,追求豁达与自由,诗中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霸气,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更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
王维性格清高,内敛淡然,追求低调与祥和,诗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深情,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诗仙与诗佛与王维,一个豪放,一个清高,李白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太小家子气,缺乏盛唐气度,而王维则认为李白的酒入豪肠过分张狂,不够意境深远。
或许,说李白与王维“老死不相往来”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从现有史料来看,二者确实少有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