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陈与义写下一首诗,无一“喜”字,却句句充满喜悦之情

夏天的雨总是来去匆匆,变化莫测,时而轻柔灵动;时而伴随着惊雷,酣畅淋漓,如大弦嘈嘈的琵琶。

想起南宋诗人陈与义的《雨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雨后天晴,碧天如洗,纤云不动,微风阵阵,静谧的夜里,卧看星河,当真是惬意极了。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诗人。

后人常将他的作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北宋,后期是南宋。

加上他又十分推崇苏轼,而苏轼我们也知道,出了名的豪放洒脱,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大多比较疏朗明快,清新俊逸。

而后期,诗人经历了山河破碎,天涯流浪,对于家国之思有了更深的体会。

此时的他又转学杜甫,风格雄浑悲壮,例如《登岳阳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可以说和杜甫是一脉相承。

这首《雨晴》写于1123年,在此之前,他通过汝州知州葛胜仲的举荐,入京出任太学博士。

《雨晴》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就的,颇能代表他前期疏朗明快的风格。

全诗通过描写盛夏雨后风景,抒发了诗人的快意与舒畅之情。

诗歌首联便点题,围绕着“晴”,推出了一幅天蓝澄空,纤云不动的明朗之景。

雨过云开,西南方的天空露出了湛蓝的一角;一抹淡淡的白云仿佛镶嵌在蓝天上,一动不动。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江面清”和“小滩横”,并不是实景,而是比喻。

以江面的清澈明净来比喻天空的明朗,以横在江面上的小滩来比喻纹丝不动的白云。

这两个比喻前后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极具立体感的风景图画。

而且以景喻景的写法,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意境也更为广阔,正见诗人笔力不凡。

再来看颔联两句,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雨晴后的景象。

一群鹊儿不顾湿重的羽毛,立在墙头,欢快地叫唤着;楼外还不时传来残雷的响声。

一面是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一面是迫不及待的,欢快的鹊语,相互交织,宛如一曲交响乐。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同时又添了几分俏皮感,诗人的喜悦之情尽在其中。

原本雨后新凉,睡意正浓,但是看着窗外的新晴景象,又勾动了诗情。

例如“稳”和“急”,前者突出了环境的安宁,诗人内心的平静,而后者则将其诗兴大发,迫不及待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供”和“报”,自然供微凉新晴,而诗人则报之以奇句。

一供一报间,便写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最后的尾联,宕开一笔,开始想象雨后夜晚的美景,“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诗人并没有对夜晚的景色展开描写,只是“绝胜”便足以令人遐想那美景。

而“卧看星河”则是化用了杜牧《秋夕》中“卧看牵牛织女星”。

但是结合起来,则表达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欢快之情。

即使无人共赏这绝妙的夜景,也要尽兴地看那闪烁的星河,直到天明。

整首诗来看,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绘声绘色,虚实相间,不唯境界阔大,层次也极为分明,

将雨后天晴的景象描绘得宛然在目。

无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淌着诗人浓浓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