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大宋最有趣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四十三岁前,过得顺风顺水,后因“乌台诗案”屡次受挫。
他生于乱世,空有一身铁胆,满腔壮志,却只能眼看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
即便如此,他却从不认命,永远有着一股不可得又不愿放弃的横劲。
他们有着不同的命运,但是在困境面前,他们的姿态却又是那么相似,孑然一身,傲然独立,横渡风雨。
如今,他们人已远去,但留下的一篇篇绝世诗文,却仍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苏轼的人生历了无数次大起大落,但在种种磨砺下,他的心境却愈发强大,足以直面狂风暴雨。
而辛弃疾同样如此。他对南宋朝廷爱得热烈,然而却被一调再调,一贬再贬。
可辛弃疾却不因此怨恨,亦不更改自己的初衷。生活在哪里把他打趴下,他就在哪里站起来。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活成国人的精神偶像。
生活注定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他必然要经受的苦难。
所以,别退缩,别害怕,勇敢地迎上去,可那些打不垮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是在政治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人。
但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敢于拾起,一个勇于放下。
苏轼来到赤壁矶,面对滔滔江水,惊涛拍岸,他一时间胸怀大开,心中的愁苦也渐渐释怀,终于不再将自己困在过往的悲惨遭遇当中。
对于苏轼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放下。
即使不被朝廷重用,但不论是梦里梦外、酒醉清醒,他都想重回战场,以恢复山河为志。
虽老不改其志,虽死不移其魂。
对于辛弃疾来说,这是一次坚定的拾起。
但总归,他们都在混乱的生活中,锚定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最适合的人生状态。
有些事,我们必须学着用淡定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看淡得失,学会释怀;
有些事情,又决不能放弃,要努力向前,不管结局如何,至少不辜负自己的心。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在密州,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将其命名为“超然台”。
以此宽慰自己,珍惜着每一个当下,享受生活给予的微光。
就连一向执着的辛弃疾,在与朋友相聚时,也感慨道:
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我不如寄情山水,余生与飞鸟相伴。
孔子曾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当为世所用时,就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人赏识时,就退而隐居起来。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以一颗安静的心,隔绝外界环境的干扰。
让自己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天,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忧。
如此,才能在岁月洪流中,把眼前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当时,苏轼近40岁,任密州知州,早已过了热血少年的年纪,再加上他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任的。
若按照常人的角度去想,心情上总归会有些不舒畅。
但苏轼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衰颓之气,仍期待可凭己身,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辛弃疾的一生,也都在为打败金国收复失地而努力。
幸亏乱世中,还有人跟他志同道合,理解他的苦闷。
所以辛弃疾不气馁,即便生活不如意,一颗雄心却仍在。
他们两人,“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却一生步步受到羁绊,但也因此,他们愈挫愈勇。
虽然人生很辛苦,但我们也可以像苏东坡和辛弃疾一般,选择过那种滚烫的人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
弱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夺取你的一切,却没法反抗。
但像苏东坡、辛弃疾一般内心强大的人,却能在衰老中迸发生机,在逆境中生出希望。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写下此词时,他已年近半百。
其身已老,其心未衰。在这险山恶水中,他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
而辛弃疾66岁那年,也仍未放弃北伐的愿望。
当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这首词时,他仿佛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是一个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少年。
这样的人,无论经历什么,岁月都不会在他们的灵魂上刻下皱纹,你也永远不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衰老。
有些人六十岁,热爱生活,敢于追求,脸上洋溢的是二十岁的青春活力。
既然我们来不及认真的年轻,那便选择认真的老去吧。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古今人必有其偶双。”
苏东坡和辛弃疾,一为文士,一为英雄。
苏轼是了悟人生真谛的智者,辛弃疾是百折不挠的勇士。
他们两人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
但纵观他们的诗文,给我们传达的只有“豁达”、“不屈”几字。
人生是一场艰难的旅程,但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即使在最低的人生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生活是一片海,涌上来的是希望,退下去的是悲伤。
过去的艰辛都没将你打败,还怕什么来日的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