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有一种美叫做:品不尽的浪漫情怀,惊艳千年

《诗经》是短到极致,美到极致。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诗经》的短便是短处。

于是有很多话要感慨的屈原登上了历史舞台。

周王的采诗官消失在阡陌之间,带来了《诗经》,南方的乌篷船上,楚王的子孙也正踏歌而来。

这踏歌而来的其中一人便是屈原。

年少得志、博学多识又志向远大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一路飙升,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着内政外交大事,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的理想抱负将很快实现。

往往不希望什么就来什么,果然,理想抱负这里出事了。

这主张一听就太靠谱,以至于注定是要砸了一部分浑水摸鱼的人的饭碗为代价。

官场如战场,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经过多轮的斗争,屈原被不好惹的权贵打倒,放逐到了汉北和沅湘流域,于是开启了坎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此刻的屈原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无奈《诗经》四个字的格式太限制感情的倾泻,于是他灵光一闪,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也作“楚词”,是根据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比如《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其实此时的楚地民歌已经打破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四言句式,增加了诗歌的容量。

屈原一方面采用了这种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不同于《诗经》的整齐匀称,四字句二二节奏,它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参差错落,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参差错落,句子结构也有错落之美。

《离骚》一出,后人仿效,名篇相涌,以宋玉、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为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也只有《楚辞》的浪漫才能与《诗经》的风雅相媲美。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爱慕我的姿态婀娜。

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

7.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九章・思美人》

芳香与污秽混在一起,芳花总会卓然自显。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

诗经的《国风》是现实主义,楚辞的《离骚》是浪漫主义,于是两者合璧,各取一字便有了代指诗歌的“风骚”一词。

写到此,我准备以鲁迅在《彷徨》题词作为结尾,《楚辞》便告一段落。

几千年后,这句话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